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功能,可能會造成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建議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 狀態
:::

水質保護小百科

河川為什麼會出現垃圾?

垃圾停,淨水行
垃圾停,淨水行
什麼是水體垃圾?
  • 水體垃圾可分為兩種,人造廢棄物或非人造廢棄物。前者為一般所知的塑膠瓶、玻璃、鐵鋁罐等或其它非資源型垃圾;而非人造廢棄物則是指水體自然情況生成,例如布袋蓮、漂流木或淤泥等。
河川垃圾來自哪裡?
  • 上游產生垃圾後,經雨水沖刷進入地面水體,這些垃圾隨著逕流累積於水工構造物及水體各處;至下游後會在出海口累積,經浪潮外力後殘留於海灘上,其中一部份水體垃圾還會直接流入大海,成為海漂垃圾,或是沉降為海底垃圾。
有哪些單位協助清潔河川垃圾呢?
  • 各部會之經濟部水利署河川分署、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管理處及地方環保單位如環保局、水利處、衛工處等單位定期針對河川、區域排水及灌溉渠道各類水體進行環境清理,維持水環境的清潔。
減少河川垃圾有哪些措施呢?
  • 河川垃圾治理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除了政府與企業的積極作為,公民意識的提升更是關鍵。全民共同參與,才能從源頭減少垃圾進入河川,真正實現水環境的永續維護。
  • 各水體管理單位雖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垃圾清理及攔除作業,並依據當地氣候、地形及水文條件,設置適宜的防治設施(如攔污器、管末攔網、攔污柵、清除船或截流站等),但這些措施僅為補救手段,難以根本解決問題。因此,公眾應從日常行動做起,減少垃圾隨意丟棄,並積極參與水環境維護行動。
  • 中央與各縣市環保單位亦透過水質監測站,定期追蹤河川水質變化,作為政策調整與執行的依據。然而,水環境的改善不僅仰賴監管與技術手段,更需公私協力,共同推動公民參與機制。因此,環境部結合大專院校、社區、企業團體等力量,推動一系列民眾參與行動,如巡守隊淨溪活動、環境教育宣導等,強化社會大眾對河川保護的意識,促使人人成為水環境守護者,共同打造乾淨、健康的水體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