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SDGs當中,有關環境保護的指標為第6項「確保環境品質及永續管理環境資源」。
「環境品質」目標包含環境品質與資源治理等2個面向,納入水資源治理、空氣污染防制、廢棄物與資源循環、土壤污染整治、確保環境衛生等,同時亦注重全民參與。
環境部是我國環境事務的主管機關,由水質保護司辦理多項水質保護之施政工作,長期推動我國水質保護及永續發展,維持臺灣人民生活環境品質。以下為水質保護司針對臺灣SDGs第6項核心目標當中的各項具體目標所辦理的重點工作:
6.1 2030年前,實現所有人均能普遍和公平獲得安全且可負擔的飲用水。
臺灣每年光是瓶裝水(不含其他飲品),就生產了10億瓶,排列長度等同於環繞地球5.7圈。生產塑膠瓶除了要耗費大量原油、水等地球資源,還會造成空氣污染、水污染及溫室氣體排放。只要臺灣消費者每年減少使用1%的瓶裝水,等同為臺灣增加2.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2020年,由民間團隊CircuPlus(循環經濟創業生態系社群)開發「奉茶APP」,結合環境部「綠色生活」共同推廣,讓民眾快速找到最近的奉茶站,不用花錢買水喝還能愛地球。民眾外出時,只要帶著自己的環保杯,並查詢打開奉茶地圖,就能找到裝水站,用最帥氣的方式喝水。
呼籲各政府機關、公營機構及公益團體,一起加入「奉茶行動」,比如辦理活動時可以提供餐具租借服務、設立加水站取代發放瓶裝水、設置餐具清洗台等,都能讓民眾更便利使用裝水服務,減少塑膠瓶裝水的使用。
6.3 2030年前,透過減少污染、消除傾倒廢物、減少危險化學物質與材料釋放等方式改善水質,將未處理廢水的比例減半,並提高全球水資源回收率與安全再利用率。
環境部執行多項水污染管制措施,減少受污染的廢水排放入河;加強推動廢污水妥善處理;以公共污水廠二級處理放流水循環利用作為新興水源,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傳統水資源開發需求;加強事業廢污水排放稽查管制,查緝可疑污染源,遏止水質污染情形發生。
管制面向主要針對事業廢水、生活污水及畜牧廢水。透過水污染防治法管制事業排放的廢水,被管制的工業區都有聯合污水處理廠,集中工業區工廠的廢水並統一處理。
生活中排放廢水也是重要的管制面向,包括糞尿污水及廚房、洗衣、洗澡等生活雜排水,假如未經處理即排入河川、水庫,將導致水質惡化,發臭或優養化。環境部在污水下水道建設接管未完成或未普及的地區,推動現地處理設施,種類主要包含污水截流、礫間氧化、人工濕地等,目標在污水排放附近就將污水或排水就地處理,避免污水直接進入河川造成污染。此外,現地處理設施除了具有水質淨化功能,環境部也針對部分設施營造親水環境空間,不僅為當地水質帶來改善,也提供民眾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畜牧業發展帶來大量廢水、廢棄物,水污法規定畜牧業排放廢污水需符合放流水標準。另外環境部推動畜牧糞尿資源化,將畜牧廢水經過厭氧消化處理,產生的沼液沼渣可利用澆灌農田,作為資源循的環利用。
透過肥水入田,不僅讓是有效的循環經濟措施,也能讓農民節省化學肥料成本。2023年,執行畜牧糞尿資源化的畜牧場已經超過3,000家!
6.6 支援及強化地方社區參與,以改善水與衛生的管理。
環境部邀請民眾踴躍參與水環境巡守隊,作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具體行動,持續推動社區參與,鼓勵民眾進行污染通報、髒亂清理、河川巡守、水質檢測等工作,積極參與地方的水環境管理監督。
當民眾發現水環境污染或疑似廢水排放情形,可立即透過各地環保局專線進行通報,或由環保單位主動與民眾聯繫,合作進行蒐證舉發及督導改善工作,遏止流域污染或廢液偷排情事。環境部也輔導各巡守隊建立「巡檢路線」及「照顧區」,由巡守隊員定期在這些地區巡檢及辦理淨溪或淨川活動,提升民眾水環境改善的參與度。
直到2022年底為止,全國水環境巡守隊數量達到489隊巡守隊,隊員人數高達13,836人,各隊伍都各有特色,民眾只要透過當地環保單位了解資訊,每個人都能成為地方水環境改善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