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址導覽
:::
新竹南門溪現地處理採用河道在槽方式,河水流通過攔污柵後進入地下礫間接觸

「礫間接觸」來自19世紀德國科學家穆勒,他曾將污水引入埋滿煤渣、石頭的坑中,讓微生物在煤渣與石頭的表面附著生長,以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後來科學家將煤渣與石頭改成比較大的顆粒,讓水流通得比較快,用來處理大量的污染,稱為「礫間接觸」。

一開始礫間處理的作法是引水進入礫石間停滯數小時後再排出,並讓水流通6日、第7日則把水排空,讓氧氣進入礫石間,稱為「間歇處理」。到了20世紀初期,為了提高處理量與效率,而直接將空氣送到礫間,免去了間歇斷水的時間。

新竹南門溪現地處理採用河道在槽方式,河水流通過攔污柵後進入地下礫間接觸

礫間接觸在日本本來是社區或家庭污水的現地處理,後來發展成河川「在槽處理」,將礫間處理直接建置在水流緩慢的河道內,讓河水直接流過礫間處理。

礫間接觸的成本比表面流人工濕地貴,但單位時間內可處理的污水量較大,且較不會滋生蚊蟲、臭味,可以在土地面積較小、污水處理需求量較高的地方採用。

台北南湖礫間淨化工程全部地下化,表面作為景觀與遊憩之用(合併圖之左側) 台北南湖礫間淨化工程全部地下化,表面作為景觀與遊憩之用(合併圖之中間) 台北南湖礫間淨化工程全部地下化,表面作為景觀與遊憩之用(合併圖之右側)
台北南湖礫間淨化工程全部地下化,表面作為景觀與遊憩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