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家庭污水的現地處理技術從傳統的化糞池逐漸發展為合併式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並加強了專用下水道的管理。自2002年「河川污染整治年」起,環保署(現環境部)鑑於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推動進度緩慢,以及民眾對河川水質的高度要求,開始補助地方政府在污染源附近及受污染的河川支流匯流處,設置表面流與地下流人工濕地、地下滲濾系統、礫間接觸氧化、草溝草帶、人工浮島、曝氣設施等河川水質淨化工程。這些設施透過污水與自然環境中的氧氣、土壤、微生物及植物之間的交互作用,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有效減少污染物排入河川。
多年來,環保署(現環境部)積極推動兼具水質淨化、景觀營造及生態教育功能的現地處理設施,不但落實環境保護也對社會教育提供了多重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