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址導覽
:::
人工濕地的有機質和植物蔭庇吸引鳥類造訪

早在1980年代,臺灣已開始推動生態工程,當中以宜蘭縣五結鄉的冬山河親水公園最具代表性。日本工程師在冬山河河岸設置階梯和平台,讓民眾更容易親近水域,體驗自然。這項創新的設計不僅成功帶動了當地的繁榮,也啟發了臺灣對河濱利用的重新思考。過去,臺灣的河川灘地雜草叢生,經常成為垃圾傾倒和廢物棄置的場所。冬山河的成功,讓台灣重新認識到河濱地區的潛力,並開始思考如何善用這些空間來提升公共利益。

自2002年起,臺灣正式引進歐美及日本等地的現地處理技術,並在全臺建設了超過30處相關場址,包括表面流與地下流人工濕地、地下滲濾系統、礫間接觸氧化、草溝草帶、人工浮島等生態工程。這些河濱生態工程不僅能有效淨化水質,還提升了河川灘地的生態價值,使其更具休憩與教育意義。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臺灣的水資源受到降雨模式變化的衝擊,經過現地處理的水不僅可作為再生水使用,還能補充河川水量,維持河川生態的健康。

人工濕地的有機質和植物蔭庇吸引鳥類造訪
參觀現地處理是最好的環境教育教材
參觀現地處理是最好的環境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