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溫(Temperature):
水溫的變化以氣候影響為主,廢污水排放也會對水溫造成影響。水溫會影響水的密度、黏度、蒸氣壓、表面張力等物理性質,在化學方面亦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及氣體溶解度等,在生物方面則可能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及其代謝速率等。
-
濁度(Turbidity):
表示光入射水體時被散射的程度。濁度的來源包括黏粒、坋粒、細微有機物、浮游生物或微生物等,濁度高會影響水體外觀並阻礙光的穿透,進而影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濁度高還會使魚類的呼吸作用受阻,影響魚類的生長與繁殖,甚至使其窒息而死亡。濁度高亦會干擾淨水處理時的消毒作用。濁度的測定可藉由濁度計,利用光線散射原理量測,單位一般為標準濁度單位(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 NTU)。
-
懸浮固體(Suspended solids, SS):
指水中會因攪動或流動而呈懸浮狀態的有機或無機性顆粒,一般包含膠懸物、分散物及膠羽。懸浮固體會阻礙光在水中穿透,對水中生物的影響與濁度相似;懸浮固體若沉積於河床會阻礙水流,若沉積於水庫庫區,則會減少水庫的蓄水空間。
-
氫離子濃度指數(酸鹼度、pH):
指水中氫離子濃度倒數的對數值,一般自然水之pH值多在中性或略鹼性範圍,若水體受工業廢水或礦場廢水污染時,pH值可能產生明顯的變化。pH值會影響生物的生長、物質的沉澱與溶解、水及廢水的處理等。
-
溶氧(Dissolved oxygen, DO):
指溶解於水中的氧量。水中溶氧可能來自大氣溶解、自然或人為曝氣,以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水若受到有機物質污染,則水中微生物在分解有機物時會消耗水中的溶氧,造成水中溶氧降低甚至缺氧。
-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and BOD5):
指水中易受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質,在某特定時間及溫度下,被微生物的分解氧化作用所消耗的氧量。一般所稱的生化需氧量係以20℃培養5日後所測得的結果,記做BOD5。生化需氧量可表示水中生物可分解的有機物含量,間接也表示了水體受有機物污染的程度。
-
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一般用於表示水中可被化學氧化之有機物含量。化學需氧量應用重鉻酸鉀為氧化劑,在強酸情況下加熱,將水中有機物氧化為二氧化碳及水,將所消耗的重鉻酸鉀換算成相當之氧量,就是化學需氧量。一般工業廢水或含生物不易分解物質之廢水,常以化學需氧量表示其污染程度。
-
導電度(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表示水傳導電流的能力,導電度與水中離子總濃度、移動性、價數、相對濃度及水溫等有關。通常導電度愈高,表示水中電解質含量較多。由於大部分鹽類都可電離,因此導電度也可表示水中總溶解固體的多寡,導電度太高對灌溉有不良的影響。導電度的量測法是以電流通過長1cm、截面積1cm2之液柱時所測得電阻的倒數,單位多以mho/cm表示。若導電度較小,亦會以其10-3之mmho/cm或其10-6之μmho/cm表示。
-
氨氮(Ammonia nitrogen):
含氮有機物主要來自動物排泄物及動植物屍體的分解,分解時先形成胺基酸,再依氨氮、亞硝酸鹽氮及硝酸鹽氮程序而漸次穩定。因此當水體中存在氨氮,可表示該水體受污染時間較短。
-
總凱氏氮(Total Kjeldahl Nitrogen, TKN):
指水中氨氮及有機氮之總合,應用凱氏法將水體中有機物質轉化成硫酸銨,經蒸餾、滴定後所測得的氮量。
-
總磷(Phosphorus):
水中的磷幾乎全部以磷酸鹽(phosphate)型式存在,為構成土壤養分及動植物原生質的要素。磷是植物生長的重要養分,但當過量的磷進入水體,將造成藻類大量繁殖及死亡,並會因其腐敗分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氧,形成水體缺氧和優養化。
-
河川污染程度指標(River Pollution Index, RPI)
以水中溶氧量(DO)、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固體(SS)、與氨氮(NH3N)等4項水質參數之值,來計算所得指標積分,判定河川水質污染程度:
水質/項目 |
未(稍)受污染 |
輕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嚴重污染 |
溶氧量(DO) mg/L |
6.5以上 |
4.6-6.5 |
2.0-4.5 |
2.0以下 |
生化需氧量(BOD5) mg/L |
3.0以下 |
3.0-4.9 |
5.0-15 |
15以上 |
懸浮固體(SS) mg/L |
20以下 |
20-49 |
50-100 |
100以上 |
氨氮(NH3N) mg/L |
0.50以下 |
0.50-0.99 |
1.0-3.0 |
3.0以上 |
點數 |
1 |
3 |
6 |
10 |
污染指標積分值 |
2.0以下 |
2.0-3.0 |
3.1-6.0 |
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