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址導覽
:::
於新竹竹林大橋人工濕地輔助淨化水質的人工浮島

「浮島」的概念,來自水域的「陸域化」現象。許多陸生的植物,只要有好的支撐,也可以在水中生長,因此在天然湖泊或池塘的陸域化過程中,長在陸地上的植物,會逐漸蔓延生長到水面上,千百年下來,水面上就會形成厚厚的陸域植物層,稱為「浮島」或「草島」,台灣最著名的天然浮島就位於宜蘭的雙連埤。

於新竹竹林大橋人工濕地輔助淨化水質的人工浮島

台灣「人工浮島」的起源,則是居住在日月潭一帶的邵族,他們以竹子作成水上浮架,鋪上草毯、種植水稻,成為「浮田」。這種巧思成為台灣傳統工法的資產,並逐漸在各地廣泛應用,例如嘉義東石的居民用木框種植水筆仔,放在海口,就成了能削波的結構;花蓮壽豐鄉的客家先民,也用竹子圍成三角形種上水生植物,用以淨化水質、美化景觀。

人工浮島可以為污水處理效力,運用的就是浮島上植物能通透氧氣、根系能提供微生物附著生長的特性,不但能淨化水質,還能美化景觀、提供野生動物食物和棲息的所在。人工浮島也經常與表面流人工濕地相互運用,增加去污效能。

高雄鳳山溪流域整治工程中,濕地上的人工浮島(合併圖之左側) 高雄鳳山溪流域整治工程中,濕地上的人工浮島(合併圖之中間) 高雄鳳山溪流域整治工程中,濕地上的人工浮島(合併圖之右側)
高雄鳳山溪流域整治工程中,濕地上的人工浮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