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工浮島」的起源,則是居住在日月潭一帶的邵族,他們以竹子作成水上浮架,鋪上草毯、種植水稻,成為「浮田」。這種巧思成為台灣傳統工法的資產,並逐漸在各地廣泛應用,例如嘉義東石的居民用木框種植水筆仔,放在海口,就成了能削波的結構;花蓮壽豐鄉的客家先民,也用竹子圍成三角形種上水生植物,用以淨化水質、美化景觀。
人工浮島可以為污水處理效力,運用的就是浮島上植物能通透氧氣、根系能提供微生物附著生長的特性,不但能淨化水質,還能美化景觀、提供野生動物食物和棲息的所在。人工浮島也經常與表面流人工濕地相互運用,增加去污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