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鹿角溪人工溼地
從教育出發,串聯在地與國際的巡守行動
新北市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大合照
從教育扎根,守護溼地的未來
新北市鹿角溪人工溼地,位於淡水河流域,屬於國家級重要濕地之一,完工以來便承載著生態保育的重要使命。與其同時成立的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由一群熱忱的老師與學生組成,他們肩負起水質監測、生態觀察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守護這片寶貴的棲地。
新北市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之組織架構圖
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不僅關心溼地的環境變化,更致力於環境教育的推廣。學生們透過長期參與巡守與監測,將課堂知識延伸至真實世界,更加理解自然界生態系統的運作;同時培養對自然的尊重與珍惜,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垃圾減量分類,落實節碳減塑等環保行動。
鹿角溪溼地的守護者
水棲生物與水鳥的家園正面臨挑戰
走進鹿角溪人工溼地,一片水草搖曳、生機盎然的景象映入眼簾。水面上不時掠過水鳥的身影,而水下則藏著一群長年默默維繫生態平衡的水棲生物——或許我們鮮少注意牠們,但牠們正是這片溼地穩定的力量來源。
● 水棲生物是生態中的重要角色
這片溼地孕育了多種水棲生物,像是常見的蜻蜓水蠆、豆娘水蠆、划蝽、仰泳蝽、四節蜉蝣等,牠們具有強大的環境適應力,即使在含氧量較低、中度汙染的水質環境中也能生存。不僅是多種魚類與鳥類的食物來源,在溼地的食物網中發揮關鍵作用,穩定整體生態系的運作。
● 鳥類的棲息地:水鳥與陸鳥的多樣性
除了水棲生物,鹿角溪人工溼地還是水鳥的重要棲息地,在遷徙季節,這裡成為過境鳥們補充能量、休憩的驛站。紅冠水雞、棕沙燕、普通翠鳥等常見鳥種仰賴溼地提供的食物與棲地,形成完整的溼地生態系。有時甚至能見到稀有的猛禽如黑翅鳶在空中盤旋,牠們多棲息於鹿角溪人工溼地的草澤區,顯示鹿角溪溼地不僅哺育各種常見的水鳥與陸鳥,也吸引高階掠食者前來。
鹿角溪人工溼地常見的鳥類-棕沙燕
鹿角溪人工溼地常見的鳥類-紅冠水雞
鹿角溪人工溼地常見的鳥類-黑翅鳶
鹿角溪人工溼地常見的鳥類-普通翠鳥
● 雙重威脅:極端氣候與外來入侵種侵襲
近年極端氣候導致溼地水量大幅減少,水位下降不僅讓水生植物難以生長,也影響到魚類及鳥類的覓食與棲息。雪上加霜的是,人為野放的外來種正悄悄改變溼地的生態樣貌。
泰國鱧為掠食性魚類,會獵食原生小魚,擠壓原有魚種的生存空間;而俗稱「清道夫魚」的琵琶鼠,則啃食水底藻類與有機質,使得原生魚類與底棲無脊椎動物的食物鏈遭到破壞,進一步影響鳥類的食物來源。
● 監測數據顯示水棲生物多樣性正在消失
根據巡守隊長期監測數據顯示,因鹿角溪人工溼地水中的溫度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及人為污染(道路開發及污染排放),造成部分的水棲生物數量正在大幅減少,如龍蝨、水螳螂、紅娘華、負子蟲以及魚類死亡,取而代之的是更能適應重度污染水質的福壽螺、石螺等。這些趨勢不容忽視,提醒我們氣候變遷與人為干擾,正在聯手對溼地生態造成實質衝擊。
● 人為因素破壞
除了自然環境的變遷,鹿角溪人工溼地也面臨來自人為活動的嚴峻挑戰。因應周邊道路開發工程,部分原有的蓄水設施遭到破壞,使得溼地的水位下降,生態環境變得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原先設立的主要目的是處理家庭汙水,但因上游的事業廢水排放,對水質造成長期影響,汙染物滲入後,干擾了溼地原本的水體平衡。這些壓力疊加,使得棲息於溼地中的魚類數量急遽減少,連帶影響整體生態鏈的穩定性。人為破壞如同暗潮洶湧,讓這片珍貴的國家級溼地,正默默承受著生存的壓力。
在地行動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除了國際交流,巡守隊也積極參與本地的環保行動。他們與《CSR@天下》合作,參與「為淡水河做一件事」專案,擔任解說員的角色,向大眾介紹淡水河流域的生態價值。巡守隊透過專業導覽,帶領民眾了解鹿角溪人工溼地,介紹特色物種與生態變遷,並倡導垃圾減量與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巡守隊希望讓更多人理解淡水河的環境變遷,都能為保護水域環境盡一分心力。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巡守隊導覽介紹照片,共2張。
接軌國際視野
WLI國際溼地網絡的契機
為了讓溼地保育行動不侷限於在地,巡守隊因緣際會加入了WLI(Wetland Link International)國際溼地網絡。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溼地保護交流平台,每兩年舉辦一次會員大會,讓世界各地的保育組織能夠分享經驗、學習彼此的做法。
巡守隊隊長胡秀芳表示:「透過WLI國際溼地網絡,我們得以與國際單位交流,學習更有效的溼地維護方式,並將這些經驗回饋給學生,使環境教育更加完整。未來將持續參與會員大會,與國際人才以及熱愛溼地和自然環境的成員交流,再將國際上的經驗回饋到巡守隊以及臺灣。」
WLI國際溼地網絡臺灣代表團合照
WLI國際溼地網絡展攤交流-斯里蘭卡
用行動打造更好的未來
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的故事,不僅是環保行動的實踐,也是教育與責任並行的最佳範例。他們不僅執行溼地監測與維護工作,更將環境意識深植心中,讓關懷自然的種子在未來的希望中生根發芽。透過與國際的交流,巡守隊讓溼地保育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全球步調一致,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然而,這樣的努力面臨著現代孩子與自然逐漸疏離的現實。胡秀芳隊長指出,當前許多孩子沉浸於3C產品,對整體環境保護缺乏興趣,加上升學壓力的影響,許多原本參與巡守隊的孩子也因為升學而退隊。這樣的情形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失去自然的孩子》一書中的觀點——當孩子與自然的連結逐漸消失,他們對環境的理解與關愛也隨之淡化。要扭轉這樣的趨勢,需要從小培養孩子與自然互動的機會,透過舉辦長期環境監測、戶外教育活動、主題探索課程、親子自然體驗營,或將環境議題融入學校課程,讓孩子們在真實的土地與水域中,重新建立對自然的情感連結。唯有親身接觸、真實感受,自然保育的種子才能在心中深深扎根。
這份對自然的關懷,正是巡守隊希望培養的核心理念。隊長期許能夠培養更多具備環境意識的下一代,讓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綠色領袖,並期盼這些孩子能將溼地保護的理念帶入日常生活,進而激發更多人參與環保行動。在這個過程中,環境保護不再只是少數人的責任,而是每個人的共同使命。從教育到行動,從家庭到社會,我們期待能見證更多的改變,並為溼地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挑戰的日益嚴峻,巡守隊的努力提醒我們,一個小小的行動也能為溼地帶來積極改變。實踐環保行動,無論是透過學習、親身參與巡守,還是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即使微小,終將滙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改變世界、守護地球的力量。透過教育與實際行動,深耕在地、接軌國際,我們不僅是見證者,更要成為行動者,溼地的未來,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