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鹿角溪溼地
從教育出發,串聯在地與國際的巡守行動
鹿角溪溼地小小巡守隊大合照
從教育扎根,守護溼地的未來
新北市鹿角溪溼地,自完工以來便承載著生態保育的重要使命。與其同時成立的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由一群熱忱的老師與學生組成,他們肩負起水質監測、生態觀察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守護這片寶貴的棲地。
巡守隊組成架構圖
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不僅關心溼地的環境變化,更致力於環境教育的推廣。透過親自參與巡守與監測,學生們得以將課堂知識延伸至真實世界,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同時培養對自然的尊重與珍惜。長期下來,這樣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們的環保意識大幅提升,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減塑、垃圾分類等行動。
鹿角溪溼地的守護者
原生魚與水鳥的家園正面臨挑戰
走進鹿角溪溼地,一片水草搖曳、生機盎然的景象映入眼簾。水面上不時掠過水鳥的身影,而水下則藏著一群長年默默維繫生態平衡的原生魚類。
● 原生魚類:溼地生態的基石
這片溼地孕育了多種原生魚類,像是常見的鯽魚(Carassius auratus),牠們具有強大的環境適應力,即使在含氧量低、水質較差的環境中也能生存。不僅是多種鳥類與掠食性魚類的食物來源,也在食物鏈中扮演穩定者的角色。
● 水鳥棲息地:生命的中繼站
除了魚類,鹿角溪溼地還是水鳥的重要棲息地,在遷徙季節,這裡成為牠們補充能量、休息避風的關鍵驛站。紅冠水雞、棕沙燕(沙燕)、翠鳥等常見鳥種仰賴溼地提供的食物與棲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有時甚至能見到稀有的猛禽如黑翅鳶在空中盤旋,牠們多棲息於開闊的草澤地,顯示溼地不僅哺育常見水鳥,也吸引高階掠食者前來,反映出良好的生態健康度。
原生種-紅冠水雞
原生種-棕沙燕
原生種-黑翅鳶
原生種-翠鳥(魚狗)
● 雙重威脅:極端氣候與外來種入侵
近年極端氣候導致溼地水量大幅減少,水位下降讓水生植物難以生長,也影響到魚類與鳥類的覓食與棲息。更雪上加霜的是,人為野放的外來種正悄悄改變溼地的生態樣貌。
泰國鱧為掠食性魚類,會獵食原生小魚,擠壓原有魚種的生存空間;而俗稱「清道夫魚」的琵琶鼠,則啃食水底藻類與有機質,使得原生魚類與底棲無脊椎動物的食物鏈遭到破壞,進一步影響鳥類的食物來源。
● 監測數據:原生種正在流失
根據巡守隊長期監測數據顯示,部分原本族群穩定的原生魚類數量正在大幅減少。這些趨勢不容忽視,提醒我們氣候變遷與外來種入侵,正在聯手對溼地生態造成實質衝擊。
連結國際視野
WLI國際溼地網絡的契機
為了讓溼地保育行動不侷限於在地,巡守隊因緣際會加入了WLI(Wetland Link International)國際溼地網絡。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溼地保護交流平台,每兩年舉辦一次會員大會,讓世界各地的保育組織能夠分享經驗、學習彼此的做法。
巡守隊隊長胡秀芳表示:「透過WLI國際溼地網絡,他們得以與國際單位交流,學習更有效的溼地維護方式,並將這些經驗回饋給學生,使環境教育更加完整。」未來將持續參與會員大會,與國際人才以及熱愛溼地和自然環境的成員交流,再將國際上的經驗回饋到巡守隊以及台灣。
WLI展攤交流
在地行動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除了國際交流,巡守隊也積極參與本地的環保行動。他們與《天下雜誌》合作,參與「為淡水河做一件事」專案,擔任解說員的角色,向大眾介紹淡水河流域的生態價值。巡守隊透過專業導覽,帶領民眾了解鹿角溪溼地,介紹特色物種與生態變遷,並倡導垃圾減量與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巡守隊希望讓更多人理解淡水河的環境變遷,以及每個人都能為保護河川盡一份心力。
用行動打造更好的未來
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的故事,不僅是環保行動的實踐,也是教育與責任並行的最佳範例。他們不僅執行溼地監測與維護工作,更將環境意識植入學生的心中,讓關懷自然的種子在未來的希望中生根發芽。透過國際與在地的交流,巡守隊讓溼地保育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全球步調一致,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然而,這樣的努力面臨著現代孩子與自然逐漸疏離的現實。胡秀芳隊長指出,當前許多孩子沉浸於3C產品,對整體環境保護缺乏興趣,加上升學壓力的影響,許多原本參與巡守隊的孩子也因為升學而退隊。這樣的情形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失去自然的孩子》一書中的觀點——當孩子與自然的連結逐漸消失,他們對環境的理解與關愛也隨之淡化。
這份對自然的關懷,正是巡守隊希望培養的核心理念。隊長期許能夠培養更多具備環境意識的下一代,讓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綠色領袖,並期盼這些孩子能將溼地保護的理念帶入日常生活,進而激發更多人參與環保行動。在這個過程中,環境保護不再只是少數人的責任,而是每個人的共同使命。從教育到行動,從家庭到社會,我們期待能見證更多的改變,並為溼地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挑戰的日益嚴峻,巡守隊的努力提醒我們,每一個小小的行動都能為環境帶來積極改變。無論是透過學習、親身參與巡守,還是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每一個細微的行動,都是對溼地未來的正向影響。我們不僅是見證者,更是行動者。從在地到國際,從教育到行動,溼地的未來,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