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總覽 水質效益 生態效益及環境教育宣導 更多圖片 交通位置
關渡心濕地(關渡自然公園水磨坑溪水質工程建置計畫)
工程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環保局
場址維護單位 臺北市政府環保局
總面積 7公頃
所用工法 表面流人工濕地、地下流人工濕地
開工時間 94年11月
完工時間 95年10月

配置內容說明:

水磨坑溪水體經連通管進入緩衝池後,以抽水馬達及水車提供揚程,經導水明渠輸送至氧化塘內。自氧化塘後,水體分送至表面流系統與地下流系統各別處理,最終皆流入終沉池內,排至濕地原水路內。其中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為串連單元,地下流人工濕地系統為並聯單元。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相關說明:

  • 運用生態工法規劃各項設施,避免使用人工構造物,並維持土方平衡。
  • 配合現況地形地貌規劃處理單元,以最小之破壞完成最大功效之規劃。
  • 水資源充分利用,保留淡水濕地觀察區並規劃作為淨化系統之終沉池。
  • 配合自然公園整體發展構想,利用水稻農作區底部土壤規劃淨化系統。
  • 盡量減少動力使用,降低營運管理及操作維護所需費用。
  • 配合規劃深淺不同之水域及池畔緩坡,提供鳥類棲息繁殖之環境。
  • 植栽選用考量水質效益、棲地營造、環境衝擊等因素。

處理流程圖:

處理流程1
處理流程1
處理流程2
處理流程2

相關說明:

處理單元包括緩衝池、氧化塘、表面流人工濕地(FWS)、地下流人工濕地(SFS)、與終沉池。水質處理流程如上圖所示。水磨坑溪水體經連通管進入緩衝池後,以抽水馬達及水車提高揚程,經導水管渠輸送至氧化塘內。自氧化塘後,水體以重力流方式分送至表面流系統與地下流系統各別處理,最終皆流入終沉池內,排至濕地原水路內。

空拍圖
空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