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總覽 水質效益 生態效益 更多圖片 交通位置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巴陵地區水質改善工程
工程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場址維護單位 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總面積/水域面積 場址用地面積約0.03 公頃
所用工法 接觸氧化法
工程經費 80,997.267千元
開工時間 110年03月
完工時間 111年11月(主體完工)
目標水體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水質

設計水量及削減量:

本計畫預計拆除用戶之化糞池,將污水直接接入管線系統,另本案各集污區範圍較小,管線佈設長度也較短,管線入滲量有限。不會像大型污水處理系統管線設置較長,管線入滲的水量也較多,進而稀釋污水濃度,導致進入污水廠時污水濃度偏低。另外參考順時埔聚落水質改善工程所設計之進流水水質條件。進流水以BOD=160 mg/L、SS=160 mg/L、NH3-N=25 mg/L及正磷酸鹽=10 mg/L設計,根據「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設計技術規範(內政部營建署)」規定(本計畫屬石門水庫水質水量保護區範圍內)說明,水污染防治法中有關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之放流標準,本案所設計之合併式套裝污水處理設施,流量皆小於250CMD,因此放流水標準如下:

  • BOD:50 mg/L
  • COD:150 mg/L
  • SS:50 mg/L
  • 大腸桿菌群:300,000 CFU/100mL
  • 氨氮:10 mg/L
  • 總氮:15 mg/L
  • 正磷酸鹽:4 mg/L
  • 總磷:2 mg/L

場址特色:

  1. 引入現地處理水質淨化系統進行水質淨化後再放流,以改善水體水質。
  2. 套裝式污水處理設施,採用現地工法水質淨化系統單元依採用工法及形式之不同,設有不同單元,一般具有取水單元、前處理單元、水質淨化單元、放流單元等四大主要處理單元。
  3. 改善河川水質環境、營造自然生態。

配置內容說明:

處理單元流程規劃:除套裝式污水處理設施外,採用其他現地工法水質淨化系統單元依採用工法及形式之不同,設有不同單元,一般具有取水單元、前處理單元、水質淨化單元、放流單元等四大主要處理單元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處理流程:

進流揚水井->缺氧濾床槽->厭棄濾床槽->好氧生物過濾槽->沉澱槽->消毒槽->放流井

處理流程圖:

處理流程圖
處理流程圖

處理單元說明:

  1. 進流抽水井:本案多數系統於管線收集後,水位高程較低,需設置進流抽水井將污水泵送至厭氧濾床槽,採用2HP污水揚水泵兩台交替運轉即可。抽水井乃以RC人孔改裝而成,採地下化構造。
  2. 缺氧濾床槽:以微生物分解污水有機質,填充適當比例接觸濾材提供生物膜附著生長。流入槽體的氮主要是有機氮,如蛋白質和氨基酸。可於缺氧濾床槽將有機氮水解成氨氮(NH4–N)。濾床也有攔除SS效果,將沉澱槽(處理水槽)之污泥貯存在本槽,再定期抽排污泥。
  3. 厭氧濾床槽:在厭氧濾床槽中,在無氧氣(O)狀態下,厭氧濾床槽中的反硝化細菌用亞硝酸鹽氮(NO2–N)或硝酸鹽氮(NO3–N)中進行脫硝作用。
    氧從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中被除去,僅剩下氮(N)。氮以氣體(N2)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從廢水中除去氮。
    厭氧濾床槽具有足夠容量,厭氧濾床槽設置計量泵,提供流量調節功能,抽取污水至好氧槽處理。
  4. 好氧生物濾過槽:通過載體流體厭氧及缺氧氯床中的硝化細菌的生物氧化將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氮(NO2-N)和硝酸鹽氮(NO3–N)。並透過循環氣升泵或沉水泵將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從沉澱槽循環到無氧濾床槽。
    好氧生物濾過槽中,利用附著在微生物載體上的微生物膜進行有機物分解及硝化反應。好氧池採用高比表面積生物載體,與接觸曝氣法相比,可以使反應槽體積縮小,並通過生物載體進行懸浮生物膜過濾,有效地捕獲和過濾懸浮固體。曝氣管置放於濾床中間,曝氣管上方曝氣,其生物載體成流動床狀,與污水充分混合反應;曝氣管下方生物載體沉積成濾床狀,有效地捕獲和過濾懸浮固體。
    並於好氧濾床槽加入除磷藥劑(FeCl3、FeSO4、AlCl3等),除磷劑會於加入後解離為三價鐵離子(Fe3+),水中的磷酸離子(PO43-)會與鐵離子反應化合為磷化合物沉澱。
  5. 沉澱槽(處理水槽):沉澱槽以重力沉降之固液分離法去除SS,並以氣升泵或沉水泵將底泥及亞硝酸鹽氮(NO2–N)或硝酸鹽氮(NO3–N)返送至缺氧濾床槽,當厭氧濾床槽之污泥量累積至一定量時需定期清運。
  6. 消毒槽及放流槽:為使污水經接觸曝氣槽分解BOD後,放流前再以氯錠消毒處理以去除大腸菌數至符合標準後放流。消毒槽內設置隔板使水繞折產生紊流,充分與藥劑反應。氯錠裝設於溶解筒置放於液面,氯錠須定時添加,以提供放流水足夠之殺菌消毒效果,並保持一定之殘留餘氯。放流槽之體積較小,單獨提供放流取水檢測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