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總覽 水質效益 生態效益及環境教育宣導 更多圖片 交通位置
桃園縣大漢溪大嵙崁段自然水質淨化工程
工程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場址維護單位 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總面積/水域面積 8.5公頃/4.5公頃
所用工法 表面流式人工濕地
工程經費 33,895千元
開工時間 102年9月15日
完工時間 103年8月18日
目標水體 大漢溪埔頂排水

設計水量及削減量:

設計處理水量為10,000;可削減BOD 64.1公斤/年、SS 72.3公斤/年及氨氮 5.1公斤/年

場址特色:

  1. 營造生物棲息環境,形成濕地的生態園區。
  2. 提供民眾遊憩景點、推廣環保教育之場所。
  3. 改善大漢溪大嵙崁段的生活問題,藉由自然淨化達到河川水質處理的永續目標。

配置內容說明:

本工程截取大溪鎮埔頂大排的生活污水至下方沉澱池,經過沉澱處理後的污水,再進入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系統,包含了第一密植區、開放水域、第二密植區及生態池。

  1. 第一密植區:共分成小區及大區,小區以種植耐污性的水生植物如天藍鳳眼蓮,形成高覆蓋度環境的處理單元,利用植物的莖葉覆蓋水域,以擴充水體中厭氧區所佔之體積,並吸附污染物質,以去除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及懸浮固體。大區以挺水性水生植物為主,如埃及紙莎、鹼草、野馬蹄及水竹芋,由水生植物的葉面、根系及土壤內微生物進行淨化作用,以去除水中污染物以進行第一階段的水質淨化。
  2. 開放水域:種植沉水性植物如紫芋頭、水蘊草、小傘草及水金英,以營造高溶氧、多生物的環境,以物理性地沉降,及生物性的耗氧消化為主,因此其具有含硝化菌轉化硝酸鹽類之功能。
  3. 第二密植區:以開闊的淺水域再次密植挺水性植物如香蒲、菖蒲及荷花,利用密蓋水面的枝葉,阻隔空氣中的氧氣進入池水中,使本池的溶氧值降低,營造脫氮菌生長所需之無氧環境,使經開放水面區硝化菌轉化之硝酸鹽再轉化為氮氣。
  4. 生態池:本區種植鳶尾、水金針、台灣萍蓬草、苦草及睡蓮,水質經各池自然淨化後排放至大漢溪。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空拍圖
空拍圖

處理流程:

取水口 → 沉澱池 → 第一密植區 → 開放水域 → 第二密植區 → 生態池 → 放流口等

處理流程圖
處理流程圖

相關說明:

  1. 沉澱池:沉澱池池長20公尺,池寬7.5公尺,兩座並聯,平均水深2.5公尺,以重力取水、排水,並參考傳統污水處理廠所使用的沉澱池進行設計,以達到較佳的沉澱效果。
  2. 第一密植區(小區及大區):小區以種植耐污性強的天藍鳳眼蓮為主,利用植物的莖葉覆蓋水域,形成高覆蓋環境的處理單元,以擴充水體中厭氧區所佔之體積,並來阻水中懸浮物,以去除污水的污染物質。大區以挺水性水生植物為主,利用植物的莖葉覆蓋水域,以擴充水體中厭氧區所佔的體積,阻隔空氣中氧氣進入池水中,使得溶氧降低,營造脫氮菌生長所需的環境,並吸附污染物質,以去除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及懸浮固體物。
  3. 開放水域:由於第一密植區及第二密植區的區域、植栽及其功能交換,讓階段性的密植區之後都有開放水域,因此開放水域使其具有含硝化菌轉硝酸鹽類再轉氮氣等氣體之功能。
  4. 第二密植區:利用密蓋水面的枝葉,阻隔空氣中的氧氣進入池水中,使本池的溶氧值降低,營造脫氮菌生長所需之無氧環境,使硝酸鹽轉化為氮氣。
  5. 生態池:生態池總面積為1.6公頃,水質經各池自然淨化後已經明顯清澈,因此設置平台以便觀察停留的水鳥及暸望大嵙崁段的美麗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