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總覽 水質效益 生態效益 更多圖片 交通位置
龍潭大池水質改善及水體環境營造計畫工程

生態效益:

本工程運用淨化後水源,透過場址上部的親水小溪營造多元空間,恢復自然環境,打造適宜生物棲息的空間,讓在綠油農田奔跑、溪流戲水、追逐蜻蜓的畫面重現。植栽部分整體設計也考量了生態復育價值,栽種兼具觀賞性及生態機能之樹種,如青剛櫟、楝樹、流蘇、台灣欒樹、黃槐、青楓等喬木,並設置金露花、茉莉花、紫花長穗木等誘蝶蜜源灌木來豐富當地生態。現場調查及物種紀錄照詳如圖。

魚類調查主要採籠具誘捕方式,龍潭大池共放置3個誘捕籠、入池溪流放置8個誘捕籠。
本次調查陷阱捕獲之魚種,包含外來種之混種吳郭魚及原生之海鰱仔。
調查員人以D型水生昆蟲採集網進行底棲水生昆蟲撈採。
夜間爬行類調查期間所觀察到夜棲之斯文豪氏攀蜥。
紫紅蜻蜓是施工階段生態調查中記錄數量較多的蜻蜓物種之一。
外來種紅耳泥龜是此區爬行類動物中數量最優勢物種之一,比原生種斑龜略多。
夜間爬行類調查時,水畔環境記錄到正捕食草花蛇的雨傘節。
外來種斑腿樹蛙族群數量似有大幅成長趨勢,溪流段樣區數量最多。
盛開的大安水蓑衣為侷限分布於臺中海邊濕地的瀕危級植物,現於全台人工溼地可見其栽植蹤跡。
栽植的臺灣萍蓬草,早年廣泛生長於桃園原始埤塘的原生植物,但因開發已成為幾乎絕跡的物種。
赤血仔屬葉下珠科饅頭果屬物種,全株密被毛,未評入稀有植物等級但已不多見,可視為森林完整性指標物種。
海桐為典型臨海區域或淺山環境的灌叢指標,其果熟開裂後,種子外黏稠且橘紅的假種皮,頗具景觀價值。
澤蛙是平地濕地環境最常見蛙種之一,施工階段因周邊農地多為休耕或旱田,數量遠少於規劃設計階段。
黑眶蟾蜍在繁殖季會集中在水域周邊鳴唱,非繁殖期的分布較廣且對於較乾燥的環境亦適應良好。
入流溪段植群較密區可觀察到青紋細蟌,是數量最優勢的豆娘物種。
琵蟌科的環紋琵蟌也出現在有水生植物生長的區段。
大白鷺是大型鷺科候鳥,在本季分布集中在龍潭大池周邊水域。
小白鷺在台灣存在不同遷留屬性族群,在大池及溪流段都有觀察紀錄。
鶇科的赤腹鶇為冬候鳥物種,集中出現於大池南側帶狀步道林地及草地。
冬候鳥紅尾伯勞名列第三級保育類,廣泛分布於調查範圍內,領域性強且喜好停棲在顯著的棲枝。
名列台灣植物紅皮書易受危等級(VU)的小葉海金沙狀態良好,但侷限在生態關注區G的小範圍。
紅楠的果實在果熟的階段會吸引包括樹鵲、紅嘴黑鵯、白頭翁及渡冬的鶇科鳥類前來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