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前溪生態治理區3、4期
工程總覽 水質效益 生態效益 更多圖片 交通位置
頭前溪生態治理區3、4期
工程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場址維護單位 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總面積/水域面積 11公頃 / 2.76公頃
所用工法 表面自由水層系統(FWS)、礫間淨化
工程經費 約36,674千元
開工時間 95年3月
完工時間 96年2月
目標水體 竹東水資源回收中心部份放流水

設計水量及削減量:

設計處理水量10,500 CMD;TP削減率50.0%、BOD削減率76.7%、SS削減率80.0%及總氮削減率60.0%

場址特色:

  1. 水質淨化採全程生態工法、自然重力流,無化學處理、電氣設備。
  2. 全區無外接電力設備,僅使用環保節能設施如太陽能燈具。
  3. 改善河川水質環境、營造自然生態。
  4. 提供示範性功能,喚起民眾之環境保育意識。

配置內容說明:

  1. 攔污柵:設置於主要進水處,攔截河川之漂浮廢棄物及垃圾,阻止其進入頭前溪。
  2. 沉澱池減緩流速,促進水中雜質沉澱作用,配合種植之水生植物促進污染物之分解吸收。
  3. 卵礫石水道:可增加補充地下水機會,並濾除水中雜質及污染物;以卵礫石鋪設水道,以增加水中污染物與卵礫石之接觸面積,促進雜質附著及分解作用;以灣流之型式延長濕地的作用時間,增加除污效率。
  4. 人工濕地:營造深淺不同的水域,搭配生長於不同水深之植物,營造趨近於自然環境的濕地配置。共有A~P共16區,人工濕地種類分為FWS(開放水面區、密植區)及礫間淨化區兩類。
  5. 生態水池:收集經濕地淨化後之地表水,營造水生動植物之自然生長環境,適合進行生態觀察與環境教育解說。
  6. 生態淨水觀察平台:為木平台設施,配合解說設施可觀察淨水成效、濕地及動植物生態。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處理流程:

竹東水資源回收中心部份放流水 → 攔污柵 → 沉澱池 → FWS → 礫間淨化 → 放流池等

處理流程圖
處理流程圖

處理單元說明:

竹東水資源回收中心部份放流水經攔污柵排放至生態治理區3、4期沉澱池,經過一連串卵礫石水道及9區表面自由水層系統(FWS) 之生態池,最後行經礫間淨化系統,後端放流至頭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