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
台灣有許多在分類上屬於「鷺科」的鳥類,台灣話稱牠們為「鷺鷥」。
夜鷺得名於夜間也會活動的特性,因此台語中稱牠們為「暗光鳥」。夜鷺的生活作息一如城市中的上班族,早出晚歸,往返於棲息地與覓食地之間,只是牠們在白天通常停留於棲息地,夜晚才紛紛出外活動覓食,飛行過程中牠們列隊而行,時若一字、時若人字,有時會被誤認為是大雁。
夜鷺雖然外型有別於白鷺鷥們,但常與牠們一同於竹林、相思樹、木麻黃等林中築巢與棲息。
黑冠麻鷺(Gorsachius melanolophus)
黑冠麻鷺的成鳥與幼鳥雖然外形差別很大,但頭後都有冠羽,是重要的特徵;遇到驚擾時,會豎起冠羽或靜止不動。
黑冠麻鷺在台灣雖然不能算相當常見,但對人類的警戒心不是很強,是易於觀察的鳥類。
黃頭鷺(Bubulcus ibis)
黃頭鷺在冬天時全身白色,看起來就如同白鷺鷥一般;但一到夏天繁殖季時,頭、頸、背部會出現橙黃色的飾羽,成為分辨黃頭鷺的重要特徵。
黃頭鷺以昆蟲為主食,常成群行動、集體繁殖,經常跟隨牛隻或耕耘機,捕食翻起來的昆蟲,也常棲於牛背上,故農家稱牠們為「牛背鷺」。
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
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等「白鷺鷥」在外觀上非常相近,種類之間也互不排斥,常會成群出現,甚至一起築巢,台灣海濱紅樹林常見鷺鷥們集體築巢,使紅樹林亦有「鷺鷥林」的別稱。
除了體型較小,小白鷺的重要特徵是頭後有兩根飾羽,嘴喙黑色,且腳趾是醒目的鮮黃色。小白鷺亦是台灣最普遍可見的白鷺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
中白鷺(Egretta intermedia)
體型介於小白鷺與大白鷺之間。於夏天繁殖季時,嘴喙會由黃色轉成黑色,並且於頸下長出飾羽,有別於小白鷺一年四季嘴喙都是黑色。
大白鷺(Egretta alba)
大白鷺是白鷺鷥中體型最大的,其頸部彎曲呈S狀也是重要的特徵,農民們早先都是藉此特徵分辨大白鷺。大白鷺站立時常將背拱起,好像駝背一樣。
與蒼鷺一樣,大體型的大白鷺在覓食時亦需要久佇,且鮮少飛翔。大白鷺捕食時,會以腳擾動水,然後捕捉受驚嚇四處竄游的魚。
蒼鷺(Ardea cinerea)
在台灣所有的鷺鷥中,蒼鷺是體型最大的,外形特徵也相當明顯,其中頭兩側的黑色飾羽與前頸的黑色縱線,是辨認蒼鷺的關鍵特徵。
蒼鷺以捕食農田溼地或溪流淺水域中的小動物為食,因此需要很有耐心的長時間佇立於水邊;也因為蒼鷺的大體型,飛行所損耗的能量相當大,若非必要,通常牠們都儘量不飛行,因此台灣話稱蒼鷺為「田佇仔」。
蒼鷺飛行遷徙時,集體常成一字或人字型,並發出高音階的「刮、刮」聲。
鴛鴦(Aix galericulata)
鴛鴦常出現於中、低海拔山區開闊、平緩的溪流和湖泊地帶,無論雄鳥或雌鳥,夏天時都以群聚的方式生活,到了秋天,雄鳥換上華麗的繁殖羽,配對期間仍以群居的方式為主,直到冬天配對關係較穩定後,一對一對的配對獨處才較為常見。春天育幼時節,常可見到雄鳥守候於築於樹洞的巢附近,未配對成功的雄鳥則形成單身族群,繼續過著群聚的日子。
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
綠頭鴨是台灣普遍的冬候鳥,經常成千上萬於溼地水域覓食或飛過天際。
綠頭鴨在許多國家被列入准許狩獵的種類,因此有些地區由於過度捕獵而數量減少;但長年來配套以人工繁殖,整體來說數量不算少。
綠頭鴨雌雄之間外形特徵差異很大:雄鳥嘴黃,頭至上頸部暗綠色而有光澤,頸部有白色頸環,尾上覆羽向上捲曲;雌鳥則全身褐色。
花嘴鴨(Anas poecilorhyncha)
出現於河口、沙洲、湖泊與沼澤地帶,在台灣屬於保育類候鳥,但也有少部分留鳥,夏季在池邊草叢中築巢,在台東地區終年可見,且可觀察到育雛行為,在蘭陽溪口也有繁殖紀錄。
花嘴鴨常與小水鴨等水鳥成群結隊同時出現於河口或湖畔,候鳥族群於每年8月下旬飛往台灣北部探路,主鳥群約在11月大舉來台避冬直到隔年5月上旬。
琵嘴鴨(Anas clypeata)
因喙形末端寬大有如鏟子,形如琵琶,故而得名。
琵嘴鴨不喜歡在長滿挺水植物的水域中覓食,在沿海也不常見,但是在鹹水水域卻可以看到。琵嘴鴨生性非常機警,發現敵害會迅速逃跑。因為受到棲息地破壞和狩獵的威脅,目前族群數量較少。
琵嘴鴨雌雄之間外形特徵差異很大:雄鳥繁殖羽嘴黑色,頭、頸墨綠色,眼黃色,胸白,背黑,腹栗紅色;雌鳥則眼黑,嘴黃褐色,全身暗褐色。
紅冠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
紅冠水雞通常於晨昏時刻小群出現,穿梭於水草叢間,善於游泳,且築巢於水草隱敝處;認巢,不常搬家。
紅冠水機的警覺性相當高,發現異狀時會飛離水面;但其實牠們不常飛行,起飛前需要一些距離邊拍打水面邊助跑,才能短距離飛行一小段。
高蹺鴴(Anas clypeata)
高蹺鴴最大的特徵是嘴細長而直、腳紅色且長,步行時緩慢優雅,且常與其他長腳的鷸科或鴴科鳥類一起在在水深及關節處的水域覓食,賞鳥人常稱牠們為「長腿姊姊」。
燕鷗(Sterna hirundo)
燕鷗生活於北極及附近地區,繁殖區則為北極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東及中部,有很強的遷移性,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越冬,通常小群出現於海口、河口、沼澤、漁塭等地。
翠鳥(Alcedo atthis)
翠鳥因有一身翠綠的飛羽而得名,常單獨安靜佇立在池塘、溪流、水溝邊的堤上或枝頭上,當小魚小蝦冒出水面時,便頂著那把利如刀刃般的尖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到水面獵取。翠鳥這種等待魚兒冒出水面再突襲的功夫,為牠搏得「釣魚翁」的封號;又因翠鳥以魚蝦為主食,又有「魚狗」的別稱。
雖然翠鳥的體色多樣、嘴喙也呈鮮豔的紅色,像抹上口紅似的,頗為醒目,但這身彩羽其實正是牠捕食的最佳偽裝:以藍色和綠色為主的體羽讓翠鳥在枝頭靜待獵物時,常讓空中的天敵猛禽錯認牠們為綠葉;胸腹至尾下覆蓋的棕褐色羽毛,讓水中的魚蝦從水面往上望時,就像看到樹枝一樣,而鬆懈警覺。翠鳥更常順光捕魚,使魚蝦在逆光下根本看不清楚捕食者的面貌。
白鶺鴒(Motacilla alba)
白鶺鴒是台灣常見的水鳥,體色為醒目的黑白二色,纖細的體型加上修長的尾羽,格外引人注目。牠們飛行時呈大波浪狀,並發出「唧、唧」的短促叫聲。
台灣的白鶺鴒有3個亞種,分別是白面白鶺鴒、白鶺鴒和黑眼線白鶺鴒。白面白鶺鴒的臉、頸側為白色,是留鳥,常在中低海拔以下的水邊覓食蠕蟲、水棲昆蟲及小飛蟲;白鶺鴒及和過眼線白鶺鴒則是冬候鳥,臉上的黑色過眼線是明顯的特徵,常在冬天的休耕溼地棲息。
白頭翁(Pycnonotus sinensis)
對台灣西部的居民而言,白頭翁是僅次於麻雀的常見鳥類,耳熟能詳;從蘇澳到屏東楓港劃一直線,以西則是白頭翁的天下,隨著東西橫貫公路、南回、北濱公路的開通及山地的開發,白頭翁隨著人們的腳步以優勢鳥種漸入侵烏頭翁的領域,目前白頭翁的數量遠大於烏頭翁。
白頭翁的身體呈現橄欖綠色,頭部有大白斑,台語稱其為「白頭殼仔」。
烏頭翁
台灣東部居民來說,黑頭的烏頭翁才是他們的居家鳥類。如果從蘇澳到屏東楓港劃一直線,以東是烏頭翁的地盤,可說是「黑白兩道,涇渭分明」,加上台灣島嶼的自然地理環境的獨特性,讓烏頭翁成為台灣特有種鳥類;目前烏頭翁的數量遠少於白頭翁,目前已列入面臨危機的鳥種。
棕背伯勞(Lanius schach)
棕背伯勞是伯勞鳥中在台灣唯一的留鳥,常出現於平地開闊樹林、草原及農耕地,會模仿其他鳥類、動物、甚至人類的聲音。
常停棲在突出的枝椏上或電線上,獵捕蚯蚓、蝗蟲及青蛙等小動物,會將獵物「釘」或「插」在樹枝上,一邊宣示領域、一邊餓了再享用。
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
紅尾伯勞是肉食性的鳥類,嘴喙前端像鷹嘴一樣鈎起,腳趾長而銳利,適合捕捉昆蟲和小型爬蟲類動物。牠們喜歡高踞空曠地的獨立枝頭或木樁,伺機捕食昆蟲和小動物,並將獵物掛於枝頭分岔處,除了宣示領域,也方便撕裂取食。早期恆春常在紅尾伯勞過境期間傳出以「鳥仔踏」盜獵事件,便是利用紅尾伯勞喜歡停棲於空曠地上突出物的習性,引誘紅尾伯勞上鉤。
紅尾伯勞性情勇猛、喜好孤獨,除了遷移時是集體行動外,其他時間都像是樹林中的獨行俠般。
斑文鳥(Lonchura punctulata)
粗厚鉛灰色的嘴喙令斑文鳥又名「黑嘴筆仔」。粗厚的嘴喙也使斑文鳥可以取食堅硬的稻穀與種子為食,因此稻穀成熟時,常可見斑文鳥聚集群棲,是農耕棲地的常見鳥類;但斑文鳥繁殖時,均取食昆蟲育雛。
麻雀(Passer montanus)
台灣平地的常見鳥類,與白頭翁及綠繡眼合稱「城市三寶」。
麻雀是典型的親人種,適應力很強,以人類活動較多城鎮村落為覓食和棲息的地域,以草籽、穀類等為食,亦會捕食昆蟲;一旦進入山區,就難以見著牠們的身影,因此有人將牠們稱為「會飛的老鼠」。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八哥是群居性鳥類,成群時極為吵雜,上嘴基部豎起的黑色羽毛是重要特徵。
八哥常見於平原村落、農田、大樹、建築附近以及山林邊緣,在華南地區常常能夠在水牛背上、屋脊、電線桿上看到他們,成群在垃圾堆中覓食。
八哥善於模仿其他鳥類的鳴叫聲,甚至能學習人類的語言,因此自古就被人類當作寵物飼養;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八哥有下氣、止血的功能,也被拿來入藥。
大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全身烏黑亮麗,台語稱其為「烏秋」,尾長分叉是明顯的特徵。個性很強悍,敢攻擊比牠大型的鳥類(甚至猛禽),在繁殖期間,也會攻擊可能威脅牠們領域安全的人類。
大卷尾常出現於有稻田、菱角田附近,常停棲於突出的樹枝或電線上,農耕時節是最容易觀察到的時候。
鵲鴝(Copsychus saularis)
鵲鴝又名「四喜鳥」,外觀與喜鵲相近,但體型較小且聲音較為清亮。牠們主要生活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在台灣屬於逸鳥,在金門則為普遍留鳥;主要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常會豎起尾部。雄性鵲鴝羽翼有白色長紋,胸腹部至尾部亦為白色,其餘覆羽則為藍黑色,雌性鵲鴝與雄鳥相似,但雄鳥藍黑色部分則多為灰色或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