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總覽 水質效益 更多圖片 交通位置
新竹市頭前溪柯子湖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
工程主辦單位 新竹市環境保護局
場址維護單位 新竹市環境保護局
所用工法 表面流式處理系統
設計水量 8,000公噸/日
設計削減量 生化需氧量9.6公斤/日、懸浮固體80公斤/日、氨氮8公斤/日
開工時間 102年12月25日
完工時間 104年07月16日

配置內容說明:

  1. 截流設施:包含截流井、抽水井、連通管路及攔污柵等構造物,配合沉水式污水泵及輸水管件等,確保濕地系統可獲取足夠水量。
  2. 人工濕地系統:主要為表面流式處理系統(FWS),FWS系統包含第一密植區、開放水面區、第二密植區等三段處理區。各池中以種植挺水及浮水等水生植物為主,透過植物根部的吸收能力,將水體中的有機、無機污染物質沉澱、吸附或吸收,藉此達到淨化水質、過濾與分解污染物質等功能。
  3. 生態池與生態教學池:以種植水植物工遊客觀賞為主,環繞池邊之周圍則搭配濱江植物、陸生植物的種植。
  4. 場區其他景觀設施:包含入口景觀、意象牆、解說平台、解說牌、木棧橋、賞鳥區廣場與人行步道的配置,使濕地處理系統兼具景觀與遊憩功能。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單元配置圖

相關說明:

本工程於柯子湖溪前設置一座圍堰將溪水引進進流口,且為避免大型懸浮固體及漂浮物進入引水道,特於進流口前設置粗攔污柵,先進行第一層阻隔,後續則於進流設施前設置細攔污柵作為第二層阻擋。 本工程採用重力取水處理原則之人工溼地處理工法,不但可去除生化需氧量、懸浮固體、氨氮,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更以水池的多樣生態系統,採重力流引進水源,以節能減碳呈現並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

處理流程:

進水口→沉澱池→第一密植區→開放水域→第二密植區→生態教學池→生態池→出水口

處理流程圖:

處理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