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內容說明:
本計畫採用三段式表面流人工濕地(FWS)對氨氮、總磷及生化需氧量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污水水質。所謂三段式表面流人工濕地(FWS),係由三個單元串聯組成,其三個單元分別為密植區(厭氧)-開放水面區(好氧)-密植區(厭氧),主要藉由分段提供不同之好氧及厭氧環境,提供各種微生動植物進行自然淨化機制,有效削減水中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
- 集水井:取水方式利用排水溝中設置擋水堰以提升水位,再於排水溝壁開口使污水經開口流入集水井,集水井中設置計量設施讓固定量之污水得以重力方式流入引水管線中,多餘水量則溢流回原排水溝中。
- 沉砂池:2座沉砂區長8M寬2M深3M,提供沉砂功能,生化需氧量去除率15%22.5公斤/日、懸浮固體去除率40% 40公斤/日。
- 水生植物密植區I:經沉砂處理後之污水,進入水生植物密植區中,主要以密植挺水植物為主,基於本區進流污水污染物濃度較高,水生植物以除污能力為優先考量,如挺水植物蘆葦、香蒲、水丁香等本土水生植物。
- 開放水面區:開放水面區僅於池底配置沉水植物,以本土、生長迅速、多年生、易移除之條件配置水蘊草、燈心草、青萍等作為除污之主要植物。
- 水生植物密植區II:經前兩段處理後,此區水質已較乾淨,故除了種植部分除污能力較高之挺水植物外,亦可種植部分景觀性與經濟性水生植物以增加濕地之遊憩價值與經濟效益。
- 生態池:生態池因位於處理流程末端,其水質已大有改善,故水生植物配置以景觀性為主,如燈心草、粉綠狐尾藻等以增加生物多樣性及景觀性,並於濕地岸際區域種植芋頭、空心菜等提升該區之美觀性及經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