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水量及削減量:
黃墘溪上游水質改善計畫位於中壢區中山公園內,主要處理上游地區內壢地區人口密集區之生活污水,本案為第一期工程,設計容量為3,000 CMD,設計之進流水質BOD為40mg/L、SS為20mg/L、NH3-N為20mg/L,削減效率BOD為70%、SS為70%及NH3-N為70%,污染削減效益BOD約84kg/d、SS約42kg/d,NH3-N約為42kg/d。
|
場址特色:
- 利用礫石模擬天然河川以自然方式淨化水質。
- 引入黃墘溪水源至現地處理設施進行水質淨化處理後再排放回黃墘溪,提升水質。
- 改善河川水質環境、營造自然生態。
|
配置內容說明:
為導引待處理污水流經填充礫石的處理槽,使污水與礫石表面的生物膜接觸反應,達到水質淨化目的。礫間接觸氧化槽中,由於礫石間存在許多大小不同的孔隙,當污水流經這些孔隙時,水流因受礫石阻擋而致流速減緩,水中的懸浮物質會與礫石接觸並在很短的孔隙距離內沉降;此外,礫石粗糙的表面,可供許多微生物附著生長,其具粘性的生物膜則主要負責吸著懸浮物質,其整體機制為水中溶解性的有機物在流經礫石表面的生物膜時,被微生物利用而達到降解的效果,使水質獲得淨化。
|
單元配置圖:
|
單元配置圖
|
處理流程:
取水堰->進流揚水井->進流井->礫間接觸氧化槽->出流渠道->污泥儲存槽->出流水槽等
|
處理流程圖
|
處理單元說明:
於黃墘溪上游中山公園河段,以取水堰取水,經進抽站一次動力泵送至進流渠道及礫間接觸氧化槽,後端放流至黃墘溪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