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功能,可能會造成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建議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 狀態
:::

瑞興濕地(埔頂排水)

工程總覽

行政區 桃園市 大溪區
流域 淡水河
目標水體 大漢溪、埔頂排水
工法類型 人工濕地
完工年分 112
工程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場址維護單位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場址介紹
桃園市大漢溪上游埔頂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

本計畫於中庄攔河堰旁公有地創造兼具河川環境營造以及水質改善兩大功能之人工濕地,將大漢溪水環境休憩與水質改善上補足最後一塊拼圖,完善本河段公共友善政策最後一哩路,讓民眾有感好水質、好生活、好安心的大漢溪水岸。

獲獎資訊

  • • 2023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
  • • 第四屆全國水環境大賞─有氧淨化獎
  • • 前瞻「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第五屆金蘋果獎
  • • 2023第五屆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蘋果獎
  • • 2024第11屆臺灣景觀大獎-設施環境類-優質獎
  • • 2024第四屆全國水環境大賞「大賞獎-有氧淨化獎」特優獎
  • • 2024桃園市政府公共工程金品獎-設施工程類第三級-優等

環境效益

水質效益

桃園市大漢溪上游埔頂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

瑞興濕地設計每日最大污水處理量9,650公噸,生化需氧量平均去除率為50%,削減量約50公斤/日;懸浮固體平均去除率為40%,削減量約60公斤/日;氨氮平均去除率為65%,削減量約52公斤/日。位於桃園板新水源區內,鄰近中庄攔河堰,主要處理上游埔頂地區人口密集區之生活污水。

設計處理水量
(CMD)
9650
水質項目 生化需氧量
(BOD5)
氨氮
(NH3-N)
懸浮固體
(SS)
削減量 (kg/d) 50.00 52.00 60.00
削減率 (%) 50 65 40

生態檢核

桃園市大漢溪上游埔頂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

迴避:現地自生保育植物臺灣大豆移地種植失敗率高,故以現地保育策略,施工區域與其生長區完全迴避,預算編列護欄限制機具人員動線;此外,既有喬木與林帶亦予以保留作為生態發展緩衝區域。

縮小:考量生態敏感區,本案處理規模縮減至9,650 CMD,惟設計仍保留增量取水機制,搭配操作維護策略,定期觀測處理成效後得適量增大處理量,達到縮小量體卻兼顧處理效益。

減輕:因本工程為人為設施少之低強度工程,減輕策略下,完工後場域自然性高,有利於台灣大豆、既有林木之蔓生與擴張。

補償:取消租耕作業,本工程除必要之通行動線外,全域營造草生與荒化環境,限制人行穿越下,期望在水域間隔出阻隔退縮帶,有利鳥類與小型動物棲息,豐富本場址生態棲地效益。

改善原理

配置內容說明

桃園市大漢溪上游埔頂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

本計畫污水由埔頂排水渠道中之取水後,以全重力方式輸水將污水導入穩流池後,再依序流經草澤濕地→埤塘濕地→林澤濕地→生態池→放流。因本案場址離大漢溪高差甚大且多為林帶,故採管線重力放流,藉此減少生態棲地之擾動。本案配設人工濕地水域總使用面積約為5.6公頃(不含陸域及道路面積),草澤濕地因應地形分為兩池,植栽系統以低莖型態的挺水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被的覆蓋度高,藉以營造水淺及高密度的植生環境,以將有機污染物有效進行攔阻及吸收;埤塘濕地因應地形分為兩池,採用深水域型態的設計,以延長水力停留時間,同時降低植栽密度以達到增加空氣與水表面的氧氣交換速度,達到氨氮之硝化作用,在植栽配置則以浮葉型或鄰水岸邊種植沈水型的水生植物為主;林澤濕地因應地形分為兩池。本單元在部分保留既有樹木的條件下,考量陽光穿透性不若埤塘及密植區單元,故在植栽配置方面則選擇耐陰性高的植物,並廣泛將挺水性、浮水及沉水性水生植栽進行交錯種栽,以營造林蔭(樹冠)遮光環境及生態棲地環境之營造;最終之生態池為因應水域型態的多樣性變化,該單元種植包含挺水型、沉水型與浮葉型等三大類型植物,並配置鳥踏樁等生態友善設施,延續水環境改善目標,發揮水質淨化教育之功能。

單元配置圖

處理流程

桃園市大漢溪上游埔頂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

草澤濕地(密植水域)→埤塘濕地(開放水域)→林澤濕地(密植水域)→生態池→放流

處理流程圖

環境與交通

場址座標
121.2919000 , 24.898280 地圖icon
場址參觀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