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功能,可能會造成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建議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 狀態
:::

濕地常見鳥類

夜鷺

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

夜鷺得名於夜間也會活動的特性,因此台語中稱牠們為「暗光鳥」。夜鷺每日往返於棲息地與覓食地之間,牠們在白天通常停留於棲息地,夜晚紛紛出外活動覓食。臺灣有許多在分類上屬於「鷺科」的鳥類,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鷺鷥」。

夜鷺雖然外型有別於白鷺鷥們,但常與牠們一同於竹林、相思樹、木麻黃等林中築巢與棲息。

黑冠麻鷺

黑冠麻鷺(Gorsachius melanolophus

黑冠麻鷺的成鳥與亞成鳥雖然顏色差別很大,但頭後都有冠羽,是重要的特徵;遇到驚擾時,會豎起冠羽或靜止不動。

黑冠麻鷺在臺灣各地低海拔的林地、公園、校園等都相當常見,且一般不是很怕人,所以算是比較容易觀察的一種鷺鷥。

黃頭鷺

黃頭鷺(Bubulcus ibis

黃頭鷺在冬季時全身白色,看起來有點像小白鷺,但還是可以從黃色的嘴喙來加以區分;但一到繁殖季時,頭、頸、背部會出現橙黃色的飾羽,成為分辨黃頭鷺的重要特徵。

黃頭鷺以昆蟲、小型脊椎動物為主食,常成群行動、集體繁殖,經常跟隨牛隻或耕耘機,捕食翻起來的昆蟲,傳統上牠們常棲於牛背上,故也有「牛背鷺」這個別名。

小白鷺

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

小白鷺是一般最常見的白色鷺鷥。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等「白鷺鷥」在外觀上較相近,這幾種鷺鷥常會成群出現。在繁殖季的時候,小白鷺和夜鷺常在同一區域築巢,台灣部分區域的海岸附近樹林因為大群鷺鷥築巢或棲息,因而形成「鷺鷥林」的特殊景觀。

除了體型較小,小白鷺的重要特徵是頭後有兩根飾羽,嘴喙黑色,且腳趾是醒目的鮮黃色。小白鷺亦是台灣最普遍可見的白鷺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

中白鷺

中白鷺(Egretta intermedia

中白鷺的體型介於小白鷺與大白鷺之間。非繁殖羽的時候,嘴喙黃色,只有前端是黑色的。在夏天繁殖季時,嘴喙會由黃色轉成全部黑色,有別於一年四季嘴喙都是黑色的小白鷺。

大白鷺

大白鷺(Egretta alba

大白鷺是國內白色鷺鷥中體型最大的,其頸部彎曲呈S狀是重要的辨識特徵。大白鷺站立時常將背拱起,好像駝背一樣。

與蒼鷺一樣,大體型的大白鷺在覓食時亦需要久佇,且鮮少飛翔。大白鷺捕食時,會以腳擾動水,然後捕捉受驚嚇四處竄游的魚。

蒼鷺

蒼鷺(Ardea cinerea

蒼鷺與大白鷺同為國內體型最大的鷺鷥科鳥類,蒼鷺的外形特徵相當特殊,容易辨認,其中頭兩側的黑色飾羽與前頸的黑色縱線,是辨認蒼鷺的關鍵特徵。

蒼鷺以捕食溼地、溪流或濱海地區淺水域中的小動物為食,因此需要很有耐心的長時間佇立於水邊;也因為蒼鷺的大體型,飛行所損耗的能量相當大,若非必要,通常牠們都儘量不飛行,因此台灣話稱蒼鷺為「田佇仔」。蒼鷺飛行遷徙時,集體常成一字或人字型,並發出高音階的「刮、刮」聲。

鴛鴦

鴛鴦(Aix galericulata

鴛鴦在臺灣一般出現於中、低海拔山區開闊、平緩的溪流和湖泊地帶,無論雄鳥或雌鳥,夏天時都以群聚的方式生活,到了秋天,雄鳥換上華麗的繁殖羽,配對期間仍以群居的方式為主,直到冬天配對關係較穩定後,一對一對的配對獨處才較為常見。春天育幼時節,常可見到雄鳥守候於築於樹洞的巢附近,未配對成功的雄鳥則形成單身族群,繼續過著群聚的日子。

綠頭鴨

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

綠頭鴨雖然在台灣是一種數量不普遍的冬候鳥,但是本種在海外許多國家被列入准許狩獵的種類,以全球的尺度來說,整體族群數量普遍。此外,本種歷來也被作為培育種飼養,因此在各種人工水域中也常常能見到牠們的蹤跡。

綠頭鴨雌雄之間外形特徵差異很大:雄鳥嘴黃,頭至上頸部暗綠色而有光澤,頸部有白色頸環,尾上覆羽向上捲曲,整體來說顏色相當鮮豔亮麗;雌鳥則全身褐色,顏色樸素。

花嘴鴨

花嘴鴨(Anas poecilorhyncha

花嘴鴨在台灣同時有留鳥及冬候鳥兩種族群,棲息於河口、沙洲、湖泊與沼澤地帶,夏季在池邊草叢中築巢。在宜蘭、花蓮、台東、金門等地區終年可見,有穩定的繁殖族群。

花嘴鴨常與小水鴨等水鳥成群結隊同時出現於河口或湖畔,冬候鳥族群於每年8月下旬飛往台灣北部探路,主鳥群約在11月大舉來台避冬直到隔年5月上旬。

琵嘴鴨

琵嘴鴨(Anas clypeata

琵嘴鴨因喙形末端寬大有如鏟子,形如琵琶,故而得名。琵嘴鴨不喜歡在長滿挺水植物的水域中覓食,在沿海也不常見,但是在鹹水水域卻可以看到。琵嘴鴨生性機警,發現威脅後會迅速飛離。

琵嘴鴨雌雄之間的體色差異很大:雄鳥繁殖羽嘴黑色,頭、頸墨綠色,眼黃色,胸白,背黑,腹栗紅色;雌鳥則眼黑,嘴黃褐色,全身暗褐色。

紅冠水雞

紅冠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

紅冠水雞是國內最常見的水鳥之一。牠通常於晨昏時刻小群出現,穿梭於水草叢間,善於游泳,且築巢於水草隱敝處。

紅冠水雞的警覺性相當高,發現異狀時會飛離水面,牠們起飛前需要一些距離邊拍打水面邊助跑,才能短距離飛行一小段。

高蹺鴴

高蹺鴴(Anas clypeata

高蹺鴴最大的特徵是嘴細長而直、腳紅色且長,步行時緩慢優雅,牠常成群與鷸科或鴴科鳥類一起在淺水域覓食,賞鳥人常稱牠們為「長腿姊姊」。

燕鷗

燕鷗(Sterna hirundo

燕鷗夏季棲息在北極及附近地區,繁殖區則為北極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東及中部,有很強的遷移性,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越冬,通常小群出現於海口、河口、沼澤、魚塭等地。

翠鳥

翠鳥(Alcedo atthis

翠鳥因有一身翠綠的飛羽而得名,常單獨安靜佇立在池塘、溪流、水溝邊的堤上或枝頭上,當小魚小蝦冒出水面時,便頂著那把利如刀刃般的尖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到水面獵取。翠鳥這種等待魚兒冒出水面再突襲的功夫,為牠搏得「釣魚翁」的封號;又因翠鳥以魚蝦為主食,又有「魚狗」的別稱。

雖然翠鳥的體色多樣、嘴喙也呈鮮豔的紅色,像抹上口紅似的,頗為醒目,但這身彩羽其實正是牠捕食的最佳偽裝:以藍色和綠色為主的體羽讓翠鳥在枝頭靜待獵物時,常讓空中的天敵猛禽錯認牠們為綠葉;胸腹至尾下覆蓋的棕褐色羽毛,讓水中的魚蝦從水面往上望時,就像看到樹枝一樣,而鬆懈警覺。翠鳥更常順光捕魚,使魚蝦在逆光下根本看不清楚捕食者的面貌。

白鶺鴒

白鶺鴒(Motacilla alba

白鶺鴒是台灣常見的鳥類,常常出現在河岸附近地區,牠們常在中低海拔以下的河岸附近捕食蠕蟲、水棲昆蟲及小飛蟲。體色為醒目的黑白二色,纖細的體型加上修長的尾羽,格外引人注目。牠們飛行時呈大波浪狀,並發出「唧、唧」的短促叫聲。

白頭翁

白頭翁(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白頭翁是臺灣特有亞種,對臺灣本島西部的居民而言,白頭翁是一種常見鳥類,耳熟能詳;從蘇澳到屏東楓港劃一直線,以東是烏頭翁的棲息範圍,以西則是白頭翁的天下。白頭翁的身體呈橄欖綠色,頭部有大白斑,台語稱其為「白頭殼仔」。

烏頭翁

烏頭翁(Pycnonotus taivanus

烏頭翁是臺灣特已種鳥類,對台灣東部居民來說,烏頭翁是他們熟悉的鳥類。如果從蘇澳到屏東楓港劃一直線,以東的區域是烏頭翁的棲息範圍,可說是「黑白兩道,涇渭分明」,但由於人為將白頭翁放生到烏頭翁的原產地,因此產生兩種的雜交種,威脅到烏頭翁的生存,本種目前已被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

棕背伯勞

棕背伯勞(Lanius schach

棕背伯勞是台灣唯一的伯勞科留鳥,常出現於平地開闊樹林、草原及農耕地,會模仿其他鳥類、動物、甚至人類的聲音。牠常停棲在突出的枝椏上或電線上,獵捕蚯蚓、蝗蟲及青蛙等小動物,會將獵物「釘」或「插」在樹枝上,留待後續繼續食用。

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

紅尾伯勞是肉食性的鳥類,嘴喙前端像鷹嘴一樣鈎起,腳趾長而銳利,適合捕捉昆蟲和小型爬蟲類動物。紅尾伯勞喜歡高踞空曠地的獨立枝頭或木樁,伺機捕食昆蟲和小動物,並將獵物掛於枝頭分岔處,除了宣示領域,也方便撕裂取食。紅尾伯勞性情兇猛,除了遷移時是集體行動外,其他時間一般都是單獨活動。早期恆春常在紅尾伯勞過境期間傳出以「鳥仔踏」盜獵事件,便是利用紅尾伯勞喜歡停棲於空曠地上突出物的習性,引誘紅尾伯勞上鉤,本種目前已被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捕捉。

斑文鳥

斑文鳥(Lonchura punctulata

斑文鳥因為有著粗厚鉛灰色的嘴喙,因此又名「黑嘴筆仔」。粗厚的嘴喙也使斑文鳥可以取食堅硬的稻穀與種子,因此稻穀成熟時,常可見斑文鳥聚集群棲,是農耕棲地的常見鳥類,但斑文鳥在繁殖季時,會捕捉昆蟲育雛。

麻雀

麻雀(Passer montanus

麻雀是台灣平地的常見鳥類,與白頭翁及綠繡眼合稱「城市三寶」。麻雀的適應力很強,以人類活動較多城鎮村落為覓食和棲息的地域,以草籽、穀類等為食,亦會捕食昆蟲;一旦進入山區,就難以見著牠們的身影,因此有人將牠們稱為「會飛的老鼠」。

大卷尾

大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大卷尾是臺灣特有亞種,牠全身烏黑亮麗,台語稱其為「烏秋」,尾長分叉是明顯的特徵。個性強悍,會攻擊比牠大型的鳥類,甚至也會攻擊猛禽,在繁殖期間,有時會主動攻擊接近其巢位的人類。

大卷尾常出現於稻田、菱角田附近的空曠地區,常停棲於突出的樹枝或電線上,農耕時節是最容易觀察到的時候。

鵲鴝

鵲鴝(Copsychus saularis

鵲鴝又名「四喜鳥」,外觀與喜鵲相近,但體型較小且聲音較為清亮。牠們主要生活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在臺灣本島屬於逸鳥,在金門則為普遍留鳥;主要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常會豎起尾部。雄性鵲鴝羽翼有白色長紋,胸腹部至尾部亦為白色,其餘覆羽則為藍黑色,雌性鵲鴝與雄鳥相似,但雄鳥藍黑色部分則多為灰色或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