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功能,可能會造成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建議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 狀態
:::

濕地常見水生植物

滿江紅

滿江紅(Azolla pinnata R. Br.)

蕨類滿江紅科植物,多年生漂浮型植物,植物體約1公分大,葉綠色,冬天寒冷時,因著溫度或其他原因,會轉成紅色。在中國北方的江面上,當冬天來臨,河川表面覆蓋滿紅色的植株,是滿江紅得名的原因。

滿江紅常與青萍或水萍共生,無性繁殖力也與青萍和水萍一般旺盛,也同是淡水魚兒的好飼料。當滿江紅覆蓋於水面時,不但能遮蔽陽光、抑制藻類,蚊子的幼蟲孑孓也會因呼吸困難而無法存活。

滿江紅體內有藍綠菌共生,可固定空氣中的氮,撈起後還可當作肥料。

田字草

田字草(Marsilea minuta L.)

田字草是蕨類家族的成員,以孢子繁殖,能夠生長在淡水與鹽水中,無論是砂質或黏質底土均能生長,因此在台灣常應用於人工溼地建造初期。田字草在黏質土的人工溼地中生長較具優勢,因此在底質土壤仍較粗時不宜栽種。

田字草的莖、根較弱,不適於水位變動的人工溼地,常會在種植後第二年就被其他物種取代;不過若在颱風的影響下,族群的復生性高。

田字草在夜晚葉片會摺疊起來,有如睡眠狀。在水少的時候,葉柄可將葉片挺起於空中;水多時,葉柄會較柔軟,使葉片漂浮於水面。

大安水蓑衣

大安水蓑衣(Hygrophila pogonocalyx Hayata)

大安水蓑衣是一種強勢、耐污染的水生植物。由於莖質木質化,能耐暴雨與洪水沖刷,在變動環境中的穩定性高,因而許多人工溼地都有種植。大安水簑衣為多年生,不具休眠期,種下2、3年後,常會成為人工溼地內的優勢族群,在莖葉生長茂密的地方,水中顆粒沉降效應明顯。

大安水簑衣一度是台灣稀有的水生植物,只生長在台中少數水域中,後來為了保育,被四處移植,尤其在人工溼地,結果生長旺盛,成為優勢物種。

金魚藻

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金魚藻是多年生的沉水植物,台灣全島原本在溪流、池塘、溝渠及湖泊等都有分布,但近年野生族群已十分稀少。

金魚藻有很好的污水淨化能力,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和重金屬,且可以良好生長於優養化的水中。金魚藻的沉水葉能提供微生物附著生長的空間,並吸引魚類取食。

鱧腸

鱧腸(Eclipta prostrata (L.) L.)

鱧腸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四季都開花,喜愛生長在排水性差、有機質高的地方,在人工溼地建造一段時間,底泥逐漸黏質化、透水性降低後,才會出現。

鱧腸可以生長在溼地周邊的旱地與水緣處,且常出現於污染、緩流的水域中,因此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適合種植鱧腸。

光冠水菊

光冠水菊(Gymnocoronis spilanthoides de Candolle)

光冠水菊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北美洲,由水族業者引進台灣,起先是當作庭園造景植物,蜜源豐富,種植之處會吸引許多蝴蝶造訪;但由於其擴散迅速,且侵略性極強,除了可能覆蓋阻塞河道之外,也會造成許多其他本土種的消失,當應用於人工溼地時,要注意加強管理。

翼莖闊苞菊

翼莖闊苞菊(Pluchea sagittalis (Lam.) Cabera)

翼莖闊苞菊是一種一年生植物,因莖部具有由葉向下延伸形成的「翼」而得名。翼莖闊苞菊原產南美洲,是當地原住民的藥用植物,用於抗發炎。

翼莖闊苞菊能在高鹽分的水域環境生存,且莖部木質化,在變動的環境中能穩定生長,繁殖力又強,只要有種子散布到的地方,就能落地生根,因而遍及世界,目前已向北歸化至北美洲,是在陽光充足的開闊地具有競爭優勢的物種。

甕菜

甕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甕菜就是俗稱的空心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期生長在水邊,花似牽牛花,因而有「沼澤牽牛花」(swamp morning glory)之稱,後來農業化成為可供食用的蔬菜。

甕菜一般生長在水溫高於24℃的水中,在氮、磷肥沃的土壤中生長尤其快速,一天可生長10公分,有長到270公分長的紀錄。甕菜族群簇密,在含黏土較高的地方,形成的族群可以抑制水面的藻類,甚至可能取代台灣水龍等同是優勢的水生植物。台灣的人工溼地常見空心菜旺盛生長,且有民眾採收,但甕菜有高度累積汞(Hg)、鎘(Cd)、鉛(Pb)的特性,若生長在重金屬污染的水中,便不宜取食。

粉綠狐尾藻

粉綠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 (Vell.) Verdc.)

粉綠狐尾藻是多年水生植物,原產於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流域,20世紀初期傳播到世界各淡水域中,適應優養化、高溫、日照充足的環境。

粉綠狐尾藻為沉水性植物,但有挺水葉可伸出水面。沉水葉較為稀疏,挺水葉則會生長簇密。自國外引入後,近年來在國內各地水域已經成一種普遍的外來入侵種。

合萌

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

合萌是一種草本植物,但莖幹會木質化,使得合萌得以承受溼地水位的變動和沖刷。

豆科植物的特性為根部與真菌共生(myconrhiza),能促進對養分的吸收,且能將空氣中的氮固定為植物可利用的營養,在人工溼地種植合萌,可促進污水淨化的果效;且已知合萌的葉片可做為黃蝶的食草植物,使合萌可供部分物種利用。

水豬母乳

水豬母乳(Rotala rotundifolia (Buch.-Ham. ex Roxb.) Koehne)

水豬母乳又稱「圓葉節節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人工溼地營建水質的指標生物,因葉子的顏色會受水的濁度影響:在日照強、水中濁度低的水域,葉子會轉紅;在日照不足,水中濁度高,或植株生長密集的地方,葉子則會轉綠;若水的濁度更高,葉子就會轉黑。葉子顏色的多元變化,使水豬母乳有「水生植物中的魔術師」之稱。

水豬母乳的花為鮮紅的穗狀花序,可以增加人工溼地的景觀性,且植株會匍匐生長,因此在略有水流的地方也能夠生長。種植在人工溼地出水口或不同處理單元的水路連接處,可顯示人工溼地污水淨化的效能與景觀之美。

龍骨瓣莕菜

龍骨瓣莕菜(Nymphoides cristata (Roxb.) O. Kuntze)

龍骨瓣莕菜是一種多年生水生植物,莖細長,且長度會隨水位而改變,莖和葉會吸引藻類附著生長,促進水質淨化。龍骨瓣莕菜在台灣見於南部地區的水塘,其嫩莖現在已獲得推廣而成為大家熟知的一種蔬菜「野蓮」。

水丁香

水丁香(Ludwigia octovalvis (Jacq.) Raven)

水丁香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台灣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最常見的水生植物之一。由於種子發芽快速,只要是潮溼的土壤就能生長,在歐美,是人工溼地建造初期經常推薦的撒種種類,因其生長能保護施工時期裸露的表土。

水丁香經常生長在溼地的邊緣與旱地的緩衝帶,形成半乾半溼的生態通道,因此屬於「水緣草類」(marginal herbs),在人工溼地的建造上有正面效果。只要有水丁香生長的地方,就代表有水淹過,或是在水緣之地;水丁香也非常耐暴雨,能在大雨期中持續生長,種子亦能隨水流傳播。

台灣水龍

台灣水龍(Ludwigia x taiwanensis Peng)

臺灣水龍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為台灣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最常見的水生植物之一,莖部具有浮水囊,使其能浮於水面,且在水面上匍匐延伸,可達5公尺,形狀如龍,因而得名。臺灣水龍浮水囊的功用是呼吸,亦可供微生物吸附生長,促進水質淨化。

臺灣水龍生長時植株茂密,經常用於水面遮光,以防藻類過度滋生;但其只能生長在穩定環境中,在河濱溼地很容易被水流沖走。臺灣水龍是少數能在冬末春初快速生長的水生植物,夏天受到其他植物的競爭與蟲害影響,生長分布反而減少。

紅辣蓼

紅辣蓼(Polygonum glabrum Willd.)

紅辣蓼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藥用,為台灣人工溼地常見的水生植物,大都長在溼地水域的邊緣,能夠忍受水域環境的變動與各種水質。

紅辣蓼被視為「聰明的草種」(smart weed),因其根系會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水生植物的種子發芽,所以在人工溼地亦能抑制他種水生植物生長過密。

水柳

水柳(Salix warburgii Seemen)

水柳是一種生長在水濱帶的小喬木,為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潮溼地域,生長於水邊或陸島上。在平地的田埂,常可見農夫種植水柳作為防風樹種,因此水柳也是農田休耕後最早出現的先驅物種之一。

在人工溼地種植水柳,有護坡的作用,且水柳需要生長在陽光較強的地方,可以篩減陽光,形成水岸邊不同強弱的光線分布,使不同的動植物有合適的棲息環境。

過長沙

過長沙(Bacopa monnieri (L.) Wettst.)

過長沙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台灣池塘、湖泊、溼地邊常見的水生植物,葉子大約只有0.7-1公分大,中國古稱水中細小之物為「沙」,而有此名。

過長沙能在水面和淺水處匍匐前進,也會引導其他植物,讓原來根部需要土壤附著才能生長的植物,靠著過長沙浮力的支撐,依循著從岸邊長到水面上;當植物混合生長愈來愈多時,便在水上形成了「草島」。如此的特性,使過長沙成為建置人工浮島(floating island)的絕佳物種。

過長沙的葉子中有一種化學物質,可以幫助人穩定大腦的活動,抑制癲癇、增強記憶力,因此過長沙又稱為「恩典之草」(herb of grace)。

臺灣菱

臺灣菱(Trapa bicornis Osbeck var. taiwanensis (Nakai) Xiong)

臺灣菱就是我們一般常見到的菱角,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菱角可供食用,現主要栽植於台南及各處溼地。

臺灣菱生長時植株茂密,可用為水面的遮光,以防藻類過度滋生;果實富含澱粉,生長時可協助削減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

三腳剪

三腳剪(Sagittaria trifolia L.)

三腳剪也稱「野慈姑」,是一種一年至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呈三頭箭形,故也稱「剪刀草」。三腳剪早年普遍分布於台灣全島的低海拔稻田或沼澤地方,近年可能大量使用殺草劑的結果,分布已不如以往普遍。

三腳剪的生活史頗具變化,初萌芽幼株通常沉水生長,且葉呈線形,之後才逐漸長出線形或披針狀的浮水葉、及三頭箭形的挺水葉。三腳剪常是農地廢耕後搶先出現的先驅物種之一,能吸收化學農藥、幫助穩定水體酸鹼值。

水菖蒲

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

水菖蒲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生長旺盛,經常在底泥表面橫生,行無性繁殖。水菖蒲是國外人工溼地推薦種植的物種,尤其在都市污水淨化型人工溼地、暴雨滯洪池,甚至是都市污泥淨化池,都可種植,生命力非常強。水菖蒲經常與香蒲一起生長,在陽光較強的地方長香蒲、在陽光較弱的地方長水菖蒲,因此水菖蒲也被視為耐陰的水生植物。

芋

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芋是一年至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水生植物中蛋白質含量很高的植物,因此長期以來被視為能去除氮和磷,尤其是對磷的去除,很少水生植物具有此功能。芋的葉子較大,具觀賞性,可增加人工溼地的景觀效過。

芋需要生長在「微酸性有機土」的淺水域中,且水深很少超過30公分之處,通常在潮溼、陰暗的環境,但陽光充足的地方也可生長,也耐厭氧的環境。

芋生長在淺水處,還能抑制水中藻類生長過多;芋柄上所附著的微生物膜(biofilm)很容易以肉眼看出;地下塊莖亦是普遍的食材。

大萍

大萍(Pistia stratiotes L.)

大萍是一種多年生植物,植物體為蓮座狀,又稱「水芙蓉」。原產於南美洲,因造景之用引進台灣,卻因為繁殖過快,在台灣各地靜水和水流緩慢的地方,都有其蹤跡,已經成為一種強勢的外來入侵種,是需要仔細管理的強勢水生植物。

大萍根系茂密,並具有走莖,是水中微生物附著的好環境,但是如需運用於人工溼地水質淨化時,需要密切注意其後續維護管理。

鴨跖草

鴨跖草(Murdannia spirata (L.) Bruckner)

鴨跖草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窄細、莖橫長,經常長在略有流速的水邊,根莖以垂直於水流的方向,長向水面。根莖具有彈性,有穩定水流的功效。在台灣的人工溼地,鴨跖草經常長在入流口,或是不同處理單元的連通管排出口,能減少水流沖刷;若生長太密,會造成淤塞。

值得注意的是,鴨跖草能快速生長於礫間處理的石頭表面上,以橫生的方式,快速搶占空間;即使不種植,鴨跖草依然生長,證明「大自然不留白」,不會讓有水、有肥分的地方,空下不長植物。鴨跖草的生長,顯示過去人為在礫間處理表面種植許多水生植物,也許可以不用如此、省下許多費用。

光桿輪傘莎草

光桿輪傘莎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L.)

光桿輪傘莎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非洲,作為景觀植物引進台灣。風車草真正的葉已經退化成鞘狀,包裹在稈的基部,呈螺旋狀排列生長的苞片長而向四周開展,使植株看來有如風車、紙傘,因此風車草又有「輪傘莎草」、「輪傘草」、「傘莎」、「傘草」等眾多別稱。

風車草除了廣泛栽植於台灣的庭園,也已歸化在低海拔各地溪流、溝渠或潮溼的地方,比起莎草科其他植物,風車草植株較高大,種植在人工溼地,除了根系可供微生物生長聚集、幫助淨化水質,也有造景的功能。

異花莎草

異花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

異花莎草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序顏色隨季節而變化,夏季偏黃褐色、冬季呈紫黑色。

異花莎草多生長在水域穩定的環境中,如果人工溼地的水位經常變動,或有暴雨、淹水,異花莎草就會消失,因其無法生存在有水沖刷過的地方。因此,在人工溼地的選址上,若發現有異花莎草,代表當地環境穩定,容易營建人工溼地;長有異花莎草的人工溼地,也代表維護狀況良好,異花莎草因而成為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維護與管理的指標性物種之一。

覆瓦狀莎草

覆瓦狀莎草(Cyperus imbricatus Retz.)

覆瓦狀莎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小穗緊密排列如瓦片般而得名。

覆瓦狀莎草的生態特性剛好與異花莎草相反,其地下莖粗,可耐暴雨;種子多,常吸引水禽前來覓食與築巢;莖部的橫截面呈三角形,能耐風吹水淹,人工溼地在正常狀態下,幾乎都會長出覆瓦狀莎草;覆瓦狀莎草若消逝,表示該人工溼地已長期乾涸。因此在選定人工溼地營建場址時,有覆瓦狀莎草生長的地方,代表其土壤保水性良好,水文風險較低,日後易成為吸引野生動物造訪的棲地,覆瓦狀莎草因而成為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維護與管理的指標性物種之一。

碎米莎草

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L.)

碎米莎草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碎米莎草的出現,代表當地是由早期的水稻田、農田改建成的人工溼地,所以碎米莎草是農業區與溼地之間的指標分界者。

碎米莎草的根能與真菌共生,形成根部真菌共生(myconrhiza),促進對養分的吸收。碎米莎草的種子多,經常與稻混生,共同發芽生長,是農田改建人工溼地邊緣常見的水生植物。

毛軸莎草

毛軸莎草(Cyperus pilosus Vahl.)

毛軸莎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台灣河溪邊常見的水生植物,分布由高山溪流至低海拔河口。毛軸莎草的地下根莖發達,且能橫走行無性生殖,因此能耐水位變動,屬於低維護需要的水生植物。

假香附子

假香附子(Cyperus tuberosus

假香附子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適應潮溼、肥沃的土壤,非常適合生長在水質淨化型的人工溼地。其莖桿細、地下莖粗,在變動的環境中,極易復生,栽種後幾乎每年都會生長,容易維護。

荸薺

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

荸薺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稈空心,內具橫隔膜。地下走莖發達,會行無性生殖,植株生長緊密,種在人工溼地,除了根系可供微生物生長聚集、幫助淨化水質,也能提高水中顆粒的沉降效果,良好的隱敝性也容易吸引水鳥停留甚至築巢。

荸薺並不會產生塊莖,其變種的「甜荸薺」所生長的塊莖可供食用。

水毛花

水毛花(Schoenoplectiella mucronata subsp. robusta

水毛花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夠忍受淹水以及潮溼與乾燥的變動,一般生長在溼地淺水域。雖然有地下匍伏根莖,可行無性生殖,但根系淺,不耐洪水,因此較適合種植在緩流水域。

莞

莞(Schoenoplectus validus (Vahl) T. Koyama)

莞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長在好氧的底泥中,所以在人工溼地若看到莞生長的水域,代表該水域好氧,是生化需氧量(BOD)分解較為旺盛的所在,使莞成為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的指標物種之一。

此外莞適合生長在粗質底泥中,是建造人工溼地的先驅物種,當溼地受到懸浮顆粒淤積、質地變細後,就不再適合莞生長。

莞適合生長在淺水、靜水域,其種子能吸引鳥類前來覓食。

斷節莎

斷節莎(Torulinium odoratum (L.) S. Hooper)

莎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台灣唯一的斷節莎屬植物,小穗軸上有很多節,會一節節地脫落,因而得名。

斷節莎的地下根莖較短,故不耐水位的變動或沖刷。

稗

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L.) P. Beauv.)

稗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是人工溼地水緣邊岸常見的水生植物。

稗沒有發達的根莖,主要靠水流傳播種子以繁殖。稗的種子適合在潮溼肥沃的土壤發芽生長,因此適合水質淨化型的人工溼地。種子的發芽率高,且在底泥中埋存10年以上仍有發芽的機會,因此其復生性很高。稗的種子結實也多,常吸引鳥類前來覓食,尤其是水鴨,有助人工溼地的生態營造。

稗能與其他水生植物混生,適合生長在溼地水緣0-10公分深的水域,超過10公分的水深,日照不足,將抑制種子發芽的機會。

李氏禾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

李氏禾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人工浮島(floating island)構成的主要物種之一。李氏禾起初生長在人工溼地邊緣,會藉著走莖伸出水面、延伸繁殖,甚至交錯生長,在水面行成具高度浮力的浮島,植莖、根系能吸引許多藻類附生,成為小魚的孵育所,增加人工溼地食物鏈的長度,有利營養源的去除、幫助水質淨化。

李氏禾耐污力強,特別能吸收水與底泥中的鎘(Cd),並累積於根區。耐環境變動,且種子多,能吸引水鳥覓食;但若李氏禾生長過多,會使人工溼地陸域化,尤其是夏季,因此每年4、5月人工溼地需要進行除草管理。

稻

稻(Oryza sativa L.)

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種子便是人們習稱的稻米。除了可供食用以外,在人工溼地中,也可讓水流通過其根系以達到去除污染水質淨化的功能;稻穗結實亦能吸引鳥類覓食。但若生長在有重金屬污染的水域,則其稻穗不宜供人們食用。

蘆葦

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 (Cavan.) Trin. ex Steud.)

蘆葦是一種多年生植物,是人工溼地最常栽種的水生植物之一,生長非常旺盛,主要藉由地下根莖行無性繁殖,生長密度可達每平方公尺200株以上。根莖深達3公尺,族群在變動的環境中極為穩定,耐洪水沖刷,莖部木質化並可耐暴雨。莖葉向下輸氧,可增加底泥曝氣性,是蘆葦可以減低水中生化需氧量(BOD)的主要原因。

蘆葦耐鹽、耐鹼、耐酸、耐厭氧、耐高氮,且在砂質、坋質或黏質土都可以生長,且能吸引野生動物棲息,可供鳥類覓食與鼠類作巢;但蘆葦無法適應超過50公分以上的水深,所以人工溼地部分水域深度需深於50公分,以免整個水域被蘆葦占滿,增加維護的問題;建置於砂灘上的人工溼地,由於滲量大,需鋪設防漏層,但蘆葦很容易穿透防漏層,因此種淺根的香蒲比蘆葦更好。蘆葦生長若過度密集,易使水質厭氧,使Fe3+還原成Fe2+,釋放所結合的磷,使排水中的磷增加。

菰

菰(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Turcz. ex Stapf.)

菰就是一般所稱的茭白筍,是一種草本植物,嫩稈會有菌類寄生、膨大成筍,成為可供食用的茭白筍,加上其根系發達,可供微生物附著寄生,是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經常栽種的植物;但若是在處理重金屬污染的水域,則不適合種植,以免民眾誤採。

水蘊草

水蘊草(Egeria densa Planch.)

水蘊草是一種多年生沉水植物,原產南美洲,現已歸化至世界,台灣各地低海拔的溝渠均可發現。

水蘊草的功能除了造景,最特別的就是藉著行光合作用製造大量氧氣,提高水體的溶氧,有淨化水質的功效。

水鱉

水鱉(Hydrocharis dubia (Blume) Backer)

水鱉曾是國內瀕危的水生植物,如今在新建的人工溼地中找到新的生存棲地。

許多歐美的人工溼地栽種水鱉為除氮的物種,因為水鱉的根系茂密,會有許多藻類附生,並能吸引水生昆蟲覓食,並有秧雞類水禽攝食昆蟲與藻類,使水鱉的根區自成一小型的水域系統,是完整的食物鏈,能進行水中養分與有機質的分解;但水鱉為漂浮型植物,需有固定生長架框,否則不易管理。

燈心草

燈心草(Juncus effuses L.)

燈心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全世界溫暖的地區廣泛分布,是山區沼澤地常見的水生植物。燈心草是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的推薦栽種物種,因其在磷的吸收與移除上,很具競爭性,不易被其他物種取代。

燈心草的分枝密集生長,根系常與真菌共生,增加與土壤接觸的表面積,促進對磷的吸收,也長期用於山區非點源污染–磷的截留上,燈心草生長的草帶也經常用於土石流區或森林的復育區。

青萍

青萍(Lemna aequinoctialis Welwitsch)

青萍是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的飄浮形水生植物,在1980年代廣泛用於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以幫助水中生化需氧量(BOD)、氮與懸浮固體的移除,並能有效抑制藻類繁殖,間接維持水中的溶氧與酸鹼度穩定(stabilizes pH),這對人工溼地的食物鏈有很大的幫助,可提高水生生物如魚類的存活率。青萍本身也可供魚類、水鳥與螺類直接食用。因此國際間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先前多採種布袋蓮,1980年代以後多採用青萍。

台灣目前仍有許多人工溼地採種布袋蓮,因為青萍在合適的環境中,一年可繁殖10-20代,每星期都需打撈,增加溼地的維護成本;不過在有風的地方,青萍會給吹到岸邊堆疊,便於打撈。

青萍比布袋蓮耐低溫,在7℃左右仍能正常代謝生長,在台灣的冬天仍可發揮淨水的功能。

田蔥

田蔥(Philydrum lanuginosum Banks & Sol. ex Gaertn.)

田蔥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國內是一種稀有的水生植物,野生族群少見,但已有應用栽種在水質淨化型的人工溼地之中。

田蔥必須生長在營養豐富的有機土中,且在不同季節得調節所需的水量,周圍還不能有強勢植物如香蒲、蘆葦的競爭,因此人工溼地如要種植田蔥,需要仔細的維護與管理。

東亞黑三稜

東亞黑三稜(Sparganium fallax Graebner)

東亞黑三稜為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地下走莖,可行無性生殖。

東亞黑三稜屬於溫帶植物,分布介於700-2,000的海拔間,見於台灣東北部山區的埤塘、湖泊中,例如夢幻湖、神祕湖等,是生長在在較高海拔溼地的物種。

布袋蓮

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布袋蓮是一種多年生植物,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水生植物之一,用於水質淨化型的人工溼地一直頗具爭議。支持的一方,認為布袋蓮能迅速在污水中生長,其生長速率一年可由1棵增加到60,000棵,根系上附生的藻類與細菌,能夠削減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根系上的纖毛並能吸附水中的懸浮固體並增加其沉降,減緩水面流速;還能迅速吸收水中的氮,甚至是重金屬。只要每年冬天,趁布袋蓮生長減緩時,移除布袋蓮,幾乎就相當於移除水中的污染物了。

反對的一方,認為布袋蓮迅速占滿水面,成為人工溼地唯一優勢的族群,不利多樣性生物增加食物鏈能量與養分的傳遞;且布袋蓮生長過密,將使水體厭氧,蒸發散量超過自由水面蒸發量,在供水不足的狀況下,反而造成污染的濃縮;洪水時將布袋蓮沖走,更會增加周遭水域的問題,且布袋蓮植株體95%以上都是水,撈取難度很高。

但正反兩方的共識是:使用布袋蓮必須控制其蔓延,因此人工溼地需用數個單元的水池,使布袋蓮不會占滿整個水域,且不同單元平行處理系統(parallel treatment systems)下,可定期放乾一個單元進行布袋蓮植株移除,其他單位繼續處理污水。此外,也需定期監測蚊蟲、臭味,以免布袋蓮生長過密,影響環境衛生。若無縝密的操作與維護,不要輕易引進布袋蓮,否則「引進容易,移除難」!

香蒲

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

香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水質淨化型人工溼地最常推薦的植物之一,因其是單位面積有最快與最高的產量,且能自空氣傳輸氧氣到水與底泥中,又耐鹽、耐酸、耐鹼,在各種質地的土壤中皆能生長,並吸引野生動物棲息。

香蒲的繁殖可藉種子和匍匐的地下根莖,分別進行有性與無性繁殖。香蒲也具抗蟲、抗病性,是生命力相當強的生物;但台灣許多人不喜歡這種生命力強、長相卻平凡的植物,稱其是「長在墳場上的雜草」,成為營建人工溼地的困擾。

香蒲大部分長在水深5-10公分之處,很少能長到深於50公分的地方,控制人工溼地水深在30-80公分,可使香蒲不會強勢占滿整個水域。